乡村旅游,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适时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集中向社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包括,引导乡村旅游点顺应疫情防控形势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推出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身心放松等类型服务项目;扩大“创意下乡”覆盖面,吸纳社会创意资源对接乡村,丰富乡村创意产品体系等。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搞清楚定位。去名山大川旅游,可以饱览自然风光;去名胜古迹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去全球各地旅游,能够欣赏异域风情。那么,到乡村旅游,可以看到什么、收获什么呢?人们当然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品尝到农家风味,但更重要的,还是从农村的风情风貌、农业的产业特色、农民的劳动生活中,体验到传统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感悟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赓续,以及那些在其他旅游活动中难以体会到的乡愁情怀。
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如陕西袁家村、马嵬驿等,都是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这些实践证明,通过特色乡村观光,展示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乡村美食、休闲度假、夜间游览、深度体验等产品,促进乡村观光向乡村旅居、乡村生活转型,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乡愁,是一种情怀。许多人工作生活在城市,也难以忘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亟待更多独具特色、能使游客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有的不顾本地实际,有的对自身资源特色认识不足,大手笔投资、盲目仿效、简单复制,甚至把城市的景观搬到农村,如果这样随意发展下去,就会使乡村旅游失去魅力。
涵养乡愁情怀,让游客获得“可带走的记忆”。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背景,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旅游产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意蕴,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提炼让游客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立足村庄独有的传统农业和非遗文化,强化乡村旅游有效体验,使游客感受非遗、田园里的乡愁滋味。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涵养乡愁情怀,必须杜绝盲目跟风。根据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科学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规划,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项目,切忌盲目上马、亦步亦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目标市场,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深挖当地民俗特色,深化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等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生态+”及共享经济的融合,推进乡村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转化和网络传播,围绕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更高层次、更多类型、更有内涵的旅游业态与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