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献陵
献陵石虎
编者按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民族延绵的精神血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承载着这一精神血脉,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至今,诉说先人的智慧与情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作为周秦汉唐等十四朝的都城所在地,陕西拥有帝王陵总数为82座,高居全国首位。其中,唐代18座帝王陵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咸阳、渭南北山之间,绵延300余里,是大唐帝国300年兴衰的真实写照。
近日,20集大型动画纪录片《大唐帝陵》在央视热播,唐代帝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大唐的背影——寻访唐帝陵”系列报道,通过史料、讲述和记者实地探访,让文物“诉说”唐十八陵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以期彰显这些最值得骄傲的“历史记忆”。
献陵是唐代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在陵墓制度上属于草创阶段,既继承了汉魏旧制,又具有典型的唐代帝陵风格。经过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献陵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陵冢基本上还保留了原来的面貌。高大的覆斗形封土被郁郁苍苍的柏树林木覆盖,陵前的石刻也隐藏在茂密的玉米地中,若隐若现……8月17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的唐高祖李渊献陵实地探访。
“没管好娃”酿下政变危情
要说唐献陵,自然先要说说陵墓的主人——唐高祖李渊。
李渊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追封唐国公。父李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因出自贵族家庭,又是隋朝皇帝的近亲,李渊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隋文帝时,曾担任谯、陇、岐等州刺史。炀帝即位后,他担任荥阳、楼烦太守、弘化留守、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等职,可以说,一直受到隋王朝的重用。大业十三年(617)初,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把镇守北边的重任交给了他。也就在这一年,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和部下刘文静等人的协助下起兵反隋,最终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在初唐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宏大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正是他全面治国安邦,才使得贞观之治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晚年没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矛盾尖锐,一句话,‘没管好娃’惹下了大祸。”西安文化学者周虎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德九年(626)六月,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遂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公元635年,李渊“崩于大安宫之垂拱前殿”,葬献陵。
那么,献陵的陵墓规制是怎样决定的?“贞观九年,70岁的李渊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李渊遗诏要求丧葬俭约,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行孝,决定按照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规划给父亲修建陵墓。”西北大学教授徐卫民在其主编的《陕西帝王陵墓志》中称,后来秘书监虞世南两次上奏,请求按照高祖遗诏“务从节俭”。对虞世南的建议,内心矛盾的唐太宗没有明确表态,他让房玄龄等大臣集体讨论,并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将建造规格作了调整,献陵按着“光武帝原陵”来具体规划,仍旧采用平地起坟的方式,历时4个月大功告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唐陵考古队对献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钻探,确定的献陵陪葬墓93座,其中地表保存有封土的28座。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在陵冢之北和东北的富平县吕村乡一带。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原面平坦、辽阔,土层很厚,是上好的墓园之区。早年这里因是皇家陵区,大冢成群,松柏遍布,少有人烟,后来因人口增加,村落才逐步增多。正如当地民谣所唱:“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竞窜百鸟叫,墓冢臾臾罕人踪。”生动地描绘出一片陵园景象。
石犀牛见证大唐“万邦来朝”盛景
“过去,在陵墓的周围,立着石犀牛、石老虎和石柱(华表)。在唐十八陵中,只有献陵立有两头石犀牛,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不过现在在献陵看不到。”在采访中,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一头石犀牛埋在地下,另一头在1960年移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要看,就只能去博物馆了!”
双目炯炯有神,嘴巴紧闭,四肢坚挺而有力呈行走姿态,格外威武雄壮……8月23日,记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展厅内看到,献陵石犀由一整块重达10吨的青石雕琢而成,躯体硕壮高大,轮廓清晰,比例准确,造型生动。“石犀为圆雕,躯体硕壮,脚有三趾,做缓步走动的姿态,表现的是一种很独特的犀牛品种叫‘圆帽犀’,是按照当时的林邑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越南)进贡给大唐的幼年驯犀的比例放大雕刻而成。”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文博专家介绍 ,唐贞观初年,林邑国向唐朝进贡犀牛,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喜欢。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去世,很有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工匠按照林邑国进贡的犀牛的形象,雕刻一对石犀牛,立于献陵之前,以表达自己的孝道。因为犀牛长期生长在气候潮湿的亚热带丛林里,所以作为贡品来到大唐长安城被豢养在上林苑中难免“水土不服”,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适应无法生存,目前这种犀牛也早已绝迹。
另外,在这尊犀牛的右前足的底板上还刻有“□祖怀□之德”字样,据专家推测,应为“高祖怀远之德”,更是能佐证大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与频繁,也使我们能感受到当时大唐的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的景象。这件石刻品不仅继承了汉魏敦厚朴实的雕刻风格,创造了精确写实的雕刻技艺,也同时说明了唐朝石雕工匠们已具有相当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造型魅力。
厮守一千多年的石虎“隔空相望”
“原先在大陵神道西边也有一个石犀牛,半倒在庄稼地里。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那块地的人嫌石犀牛影响种地,在旁边挖了个一人多深的坑,把石犀牛溜下去埋了。”附近村民告诉记者,2012年5月,考古人员发掘出这头石犀牛,非常可惜的是,石犀牛四足都残缺不全了。永合村五组一农户院中存有两块犀牛腿部残段,其中一块上甲片较清晰。石犀牛的身上还发现了模模糊糊的铭文,但字迹无法辨认。据说,这头石犀牛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一直矗立在唐高祖献陵前。
除了石犀牛,献陵四门现存6只石虎。8月17日,记者在献陵看到,南门外东侧伫立着一只保存完好的石虎,石虎体格硕大强健,浑厚质朴中透露着威武。石虎颈下刻有铭文:“武德拾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二记”。
值得一提的是,南门外西侧的那只石虎于1959年移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如今,这两只相对厮守了一千多年的石虎只能隔空相望了。
8月23日,记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到,这只石虎形体高大,躯体粗壮,头部微斜,两腮鼓起,眼神凝注,似在寻找猎物。线条简练,镌刻手法写实,追求逼真而没有华丽的装饰,猛兽的形象被刻画得温柔驯良。
考古人员在调查中发现,献陵西门两只石虎被永合村十组的农家宅院分隔南北,石虎均立在石座旁边,腿都断掉了;北门现存西侧石虎,置于石座北部,腿已断;东门地面可见北侧石虎,仅露出背部,南侧石虎完全掩埋于地下。
相较其他唐陵,唐高祖李渊的献陵格外特殊,像石老虎、石犀牛这样的石刻艺术品,是献陵独有。那么,唐陵中只有李渊的献陵前设置石虎,而根据当时的惯例,一般皇陵都是设置石狮,为什么献陵要设置石虎呢?有专家研究认为,作为大唐帝国的创始人,李渊生前非常尊崇道教,并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宗,如果把佛教中的神兽狮子立在自己的陵前,显然不合李渊的心意,所以雕刻石虎。
拜祭献陵和民间美食“泡泡油糕”的传说
李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三原县的北部原区兴建了高祖李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的宏大陵园,即献陵、庄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区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从事狩猎的重要场所,经常是帝王御驾前往,王公大臣们的活动也甚为频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人称“王店”。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王店也成了兴旺繁华的“王店集”。
“李世民前往献陵拜祭父亲李渊,路过‘王店集’休息时,吃过王店的泡泡油糕。”在距离唐献陵十余里的王店村,关于泡泡油糕的传说,在坊间流传很广。“传说当时有个太监为献殷勤,找来当地一个专门做油糕的店老板,想要为皇上奉上美食。这老板一听是为皇上做油糕,紧张得不得了,结果和面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油给放多了,导致炸好的油糕一个个都起个大泡。本想重新做,但皇上停歇时间有限,便只好把这‘残次品’献了上去。”说起这段故事,村民老余讲得津津有味。他说,油糕端到了皇上面前,太宗皇帝正准备品尝,没想到一阵风吹过,“残次”的油糕碎了。这一碎,可把这店老板吓坏了,幸好一旁的太监机灵,赶紧说道:“吉兆吉兆!皇上,这是岁岁平安之意啊!”太宗皇帝一高兴,品尝了美味的油糕,当即赐名“见风消”,意为薄如蝉翼,见风则消。店老板得了赏赐,便也将这种另类的油糕制作方法保留并传承了下来。
经历一千多年传承,这道“见风消”美食依旧名头响亮,如今,人们给它起了个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名字——泡泡油糕。(记者 李永利 赵争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