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打造硬科技创新引擎
2020-09-16 12:55:5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石丽敏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岚):9月15日下午,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期间,西安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全方位介绍西安高新区推进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发布《西安高新区打造“硬科技创新人员”最优发展生态10条支持政策》。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顾海文,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出席。

  落地优质项目 搭好创业孵化平台

  据介绍,2020年6月15日,西安高新区召开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启动大会,并发布《西安高新区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以“123489”为总体思路,推动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支持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型研发平台311个,其中国家级44个,支持建设空天动力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186个;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创业孵化体系,打造众创载体总计154家,总面积达751.49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众创空间77家;“技术经理人”“科技大市场‘1+3’服务体系模式”入选全国改革创新案例,并进行全面推广。

  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硬科技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西安高新区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举,规模壮大与能力提升并重。目前,有效期内高企达2513家、科小企业累计认定突破5000家;推广“西光模式”,累计培育305家典型硬科技企业。

  在做强硬科技产业,打造产业升级引领区方面,西安高新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4561”现代产业体系,其硬科技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为主导,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全面发展的格局;围绕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成立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6个工作专班,围绕新兴产业成立“五大新兴产业工作专班”,成立产业联盟11个。1月—7月,西安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达36.7%。

  据了解,西安高新区计划到2025年,硬科技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硬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硬科技技术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硬科技上市企业超过30家。

  “扶持创业+奖励研发”创新之城稳步建设

  在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西安高新区通过构建宜居宜业环境、打造干事创业平台等“五招聚才”,配套10条支持政策,给予人员创业项目运营补贴、股权投资等最高1亿元扶持;通过引进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布局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平台等,每年拿出1.5亿元人民币奖励区内企业核心研发人员。

  为优化人员服务保障,新建50所学校、改扩建87所学校,新增学位7万余个,有效解决区内人员子女就学需求,2022年将筹建安居房1万套,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据统计,2019年9月以来,西安高新区新引进和培育ABC类高层次人员77名,认定DE类人员1万余名;培育产业领军、企业经营管理等“五支人员队伍”2000余名,培养培训先进制造、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紧缺人员超过1万名。

  在科技创新领域,西安高新区抢抓创建国家级硬科技创新示范区机遇,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西安高新区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新型研发机构186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6家;大力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园、硬科技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周期物理承载空间。以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为契机,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仅2019年9月以来,西安高新区就实现技术交易额超400亿元人民币,新增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量50余件,组建超过300人的技术经理人员队伍。

  在金融科技融合方面,西安高新区依托“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初步形成“产业招商+政策研究+金融创新+风险监管+投资服务”全链条服务平台,以丝路前海园等为载体,引入800亿元人民币建设硬科技示范区。2019年9月以来,西安高新区企业直接融资额超过230亿元人民币,新增各类创投机构290家,引进总部、要素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20家;2020年初以来,上市硬科技企业4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