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2020-10-17 19:04:27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大道康庄陕西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日出东方,晨光如画。

  陕北清晨的薄雾中,宝塔山正迎着和煦的朝阳,熠熠生辉。

  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舒展画卷,在秦岭与渭河间清晰起来。

  浓绿的秦巴山区,一滴滴“南水”汇聚成河,润泽京津。

  8月的三秦大地,暑去微凉、朝霞如火、绚丽多姿,伴随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徐徐铺开。

  老区遍种“幸福果”

  车行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峁之间,绿色竟是主色调!

  难以想象,20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沟壑纵横,秃岭荒山,漫天风沙……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下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自1999年起,延安吹响绿色冲锋号,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走过20年的生态环保路,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山变绿了,沙尘天气不再来了。延安各地的苹果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绿色的山峁,红色的苹果,革命老区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延安种苹果,要从洛川县阿寺村李新安说起。

  1947年,28岁的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驼回苹果树,在6亩7分地上建起了洛川县第一块果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李蛇喜在父亲李新安雕像前 人民网吴超摄

  “乡亲们不接受,他们笑我父亲拿回来的是‘干柴棒’。”“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的儿子李蛇喜,讲起了那一段历史。认准的事情就要做好,让乡亲们尝到甜头自然就能认可。1951年,在李新安的精心管护下,他的苹果园挂了果。“为了大范围推广苹果种植,他入乡串户叫卖。”在李新安的努力宣传和推动下,村民们逐渐开始了苹果种植,1951年至1955年,洛川全县苹果园发展到近百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延安市洛川县阿寺村果园 人民网朱君超摄

  时至今日,洛川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53万亩,农民人均种植3.3亩,居全国之首;苹果总产量93万吨,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9元。2019年底,洛川县农业产值为36.65亿元,其中苹果产值33.91亿元,占农业产值的92.5%。阿寺村也成了集苹果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中国苹果第一村”。

  苹果种得好,更得卖得好,那才是真的好!让好苹果卖上好价格,让果农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这个产业才真正有希望。习张喜是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顶端果业”)总经理,一直从事苹果种植和生产。“我们通过标准化生产、数据监测以及全产业链的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全面提升了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习张喜说。

  在顶端果业的生产车间里,一个个苹果通过选果线,经过测外观、测糖酸比、测霉心等环节的智能筛选,“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苹果,然后按照不同规格和需求,分流到各个渠道进行包装和对外销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顶端果业生产车间 人民网吴超摄

  不仅如此,顶端果业还在繁华的机场、高铁站、商圈附近设立专门的无人贩售机,将苹果按个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让消费者第一时间能吃到现代物流送来的好苹果。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逐步应用,小苹果的未来可期。洛川,用“小苹果”这把“金钥匙”,开启了果农增收、产业富农、脱贫奔小康的的大门。

  秦岭捧上“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九山半水半分田”——商洛市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曾经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如今,依托秦岭的生态环境优势,柞水县不断探索生态扶贫与林业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致富路,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柞水县金米村的露天地栽木耳园 人民网赵岍摄

  肖青松曾经是柞水县营盘镇金米村的一个贫困户,小小的木耳让他一年的收入翻了几番。

  “现在政策这么好,大棚有人给你建,菌包有人给你借,木耳有人给你浇,技术有人指导。这个事儿能干!”如今,尝到了发展木耳产业甜头的老肖,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今年他帮助了3个贫困户种植木耳,带动他们增收。

  近年来,金米村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更是让金米村又着实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农业专家和游客开始关注这个小村庄。

  据包村干部吴正超介绍,村上按照全县“一主两优”产业发展思路,在大力发展木耳产业的同时,结合村情实际,发展中药材和林下经济,截止到2019年底,村民年均收入已达到9657元。“以后我们发展重点就是乡村游和休闲农业,通过发展这些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为群众带来更好的收入。”

  在营盘镇朱家湾村,柳太清靠经营农家乐,实现了脱贫致富。

  朱家湾村位于牛背梁景区脚下,2015年,村集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将原来的“空心村”整体打造成特色民宿村落,同时保留了村子的古风古貌。当年,村子入选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鸟瞰柞水县朱家湾村  人民视频党童摄

  感受到村上的变化,柳太清动了开农家乐的心思。

  “院子是2016年建的,政府帮着申请的贴息贷款,去年还给我的小院搭建了一个木制凉亭。”柳太清说,扶贫干部是实实在在地做实事儿,帮助他们致富。如今,他经营的农家乐一年能挣5万多元,租出去的老房子,每年还能收1万元的租金。

  背靠着牛背梁景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朱家湾村不仅走上了生态脱贫的致富路,更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小康路。

  终南山寨,位于朱家湾村一组西沟峡区域,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概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借山、靠水,搭旅游车、吃生态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景色秀丽的终南山寨 终南山寨供图

  在秦岭老屋民俗区,秦岭南坡固有的民居、商铺、馆驿、石寨等被修善复原,真实还原了一个古朴、厚重的秦岭村寨。

  佬林客栈首创“景民合一”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把安置房建在了景区,使得家家办起民宿客栈,让民俗与景区文化互融。

  峡谷乐园在自然保护与均衡利用的前提下,打造亦学亦游的户外运动主题乐园,异地安置的村民可以就地就业。

  行走在终南山寨的民宿街,一排排小洋楼错落有致,安仁堂、义寿堂、梅华堂……这些都是以村民名字命名的民宿客栈。

  “当时我们想了好多有禅意的名字,老百姓就不喜欢。想了半天,没有人说自己名字不好听,用自己名字命名行不行?老百姓说,行!”终南山寨景区营销总监霍国博介绍,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把光照最好的阳坡用来安置村民。同时,每平米补贴1000元,群众每平米只掏860块钱就可以搬进新家,目的就是要带动群众。

  贫困户殷远华也住进了景区的小洋楼,开起了客栈,一家人住在一层,上面几层是客房,每个客房都有独立卫生间,顶层还有一个观景露台。

  “光毛坯房花了32万,装修下来将近60万。”一下投入这么一大笔钱,对于殷远华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各方面鼎力的支持,让贫困户花小钱也能办大事。在民宿街,他的客栈还只算是比较大众的。但是,就是这大众的民宿,撑起了殷远华一家殷实的日子。

  “花这么多钱装修,能不能办起来?能不能挣到钱,实现脱贫?”营盘镇副镇长张明琦说,在建设初期,村民们普遍存在一些顾虑和资金问题。

  “为解决村民的资金问题,通过政府协调,朱家湾村被评定为信用村,村民无需抵押就能申请信用贷款。除了信用贷款,村民还可以申请项目贷款,政府给予两年的贴息。”张明琦说,当地群众能办起民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帮助和景区项目的支持,通过整体打造,游客来了,也就带来了餐饮、住宿的需求。

  一边是村里整体布局的把控,一边是村民整体意识的提升。村民们捧起了生态饭碗,观念也在变,对自然资源不再是索取,而是保护。

  养好绿水青山,何愁金山银山。

  产业铺就“致富路”

  汉中地处汉江源头,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同时,汉中也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产业扶贫的新路径让群众拔掉了“穷根”,让这个革命老区焕发新机。在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让64.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鲁琼在茶山采茶 当地供图

  在汉中市勉县,“80后”鲁琼放弃在外每月近万元的薪水,返乡发展茶叶产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鲁琼的家在阜川镇小河庙村,是勉县茶叶主产地,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有茶园。

  “我们通过为茶农免费提供种子,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等服务,获得了认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鲁琼带领乡亲们吃上了“茶叶饭”,仅2018年一年就实现稳定脱贫86户213人。

  在鲁琼的帮助下,贫困户马宝贵,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创客”。2019年底,鲁琼将茶厂淘汰的加工机器交给马宝贵,让他办起小加工厂,至今收入已经近万元。

  在汉中市西乡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茶叶产业成为举全县之力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

  丰河生态茶园位于西乡县柳树镇,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十佳休闲观光示范茶园”。而十几年前,这里只是一片低产茶园。

  “2008年,我们将茶园承包后,重新规划设计,建设茶园防护林,引进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措施,把昔日的低产茶园变成生态茶园。”鹏翔茶业董事长段成鹏告诉记者。

  社会资本向茶叶集中,政府因势利导。通过集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电商、产品研发以及茶文化推广等多元化经营,鹏翔从最初的一个小茶庄,发展成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今的西乡县,这样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有17家,全县生态茶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产业基地县。

  通过发展茶园,身患残疾的蒲仁华用勤奋和汗水实现了脱贫。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后,他在当地企业的帮扶下,领取了1.2万株茶苗,一心扑在茶园上。

  “你种茶叶,不种粮,咱们吃什么?”蒲仁华家里的老人、亲戚都质疑他的决定,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他的茶园扩大到了7亩,去年纯鲜叶收入1.3万元,还住上了新房。

  接受采访的时候,蒲仁华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记者询问得知,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工作,这两天刚办完婚礼。脱贫只是起点,他的小康生活刚刚开始。

  政府、企业、茶农共同吃“茶叶饭”,让西乡县走上了以产业促发展、促增收的扶贫路。数据显示,目前全县种茶农户有7万余户,从业26万余人,实现茶农户均增收3000余元,带动10257个贫困户31776人脱贫。

  以茶叶产业带动脱贫,只是汉中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镇巴县小洋镇,鲁家坝村以中药材产业为基础,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合作打造生态农业园,建成中药材基地1000亩,养殖场5000平方米,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带动了660户贫困户增收;在毛垭村有高山延迟蔬菜基地;在小洋村有黄花种植基地;木桥社区有油茶基地……这些当地特色产业正在逐步壮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汉中市镇巴县鲁家坝村篮球场上的少年 人民网赵岍摄

  融合绽开“和谐花”

  巍巍秦岭,悠悠渭水。

  地处渭河北岸的高陵区近年来大力推广“共享村落”,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来自西安市未央区的退休教师方长奇老两口身住城市却难以割舍农村生活的“田园梦”,如今通过高陵共享村落的政策,老两口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2018年7月11日,老方与高陵区张卜街道张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了《高陵区“共享村落”(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出租)合同》,双方达成出租协议。

  通过政策实现“双赢”,村民出租闲置宅基地获得了收入,租住户通过长期租住实现了山水田园梦,村集体获得了收入,农村引入了优质的城市资源。

  方长奇在农家院子里种着蔬菜、养着鸡,夏日的傍晚去渭河边散个步,日子着实惬意,这让他的亲戚朋友们羡慕不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退休教师方长奇(左)接受人民网大道康庄采访组采访 人民网赵岍摄

  “别看这院子小,种的菜不仅够自己吃,还能送亲戚朋友们呢,鸡下的蛋也够孙辈们吃。这里环境挺好,街坊邻里的关系也亲切,住着挺舒服的。”谈起小院,方长奇很是满意。

  “共享村落实质上打开了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交流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大量的城市资源可以流入农村,推动农村发展。”在高陵区副区长李斌看来,推进“共享村落”,也解决了稳定与放活的矛盾。

  当地推行“共享村落”,一方面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了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房屋财产权,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及土地占有关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扩大到了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适度放活了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激发了农村资源的流转动力和活力。

  在秦岭北麓,一个诗与远方的村落正在崛起。

  一间土墙大瓦房,门口卡通标志,内部精致的设置以及琳琅满目的图书,这就是长安唐村里面的网红书店“唐小豆乡村图书馆”。今年31岁的杨静是长安区王曲街办黄甫村村民,同时也是这个网红书店店员。杨静以前在外面打工,挣钱和照顾小孩很难兼顾。

  “每天上班,看看书店,小孩就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离的也不远,空余时间可以把孩子接到这来看书做手工,回家骑个车10分钟就到了。”随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杨静和其他村民一样回到了家乡发展。

  藏龙寨村村委会主任孙向红告诉记者,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项目的进入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的提升为村里吸引了大量游客,以前村民要去韦曲打工,自从吃上了文旅饭,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了。目前,该项目为村里提供了330个工作岗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陕西实践

唐村乡愁纪念馆 人民网魏欣宁摄

  记者从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局了解到,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以推动治理有效为核心抓手,将区域定位为“乡村区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区”,按照“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在地方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工商资本三者之间建立“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助力西安成为生态宜居的中国美丽乡村代表城市。

  从革命圣地延安到古都西安,从秦岭北麓到秦巴山区,古老的陕西正在以年轻的姿态实现追赶超越,三秦大地的人们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开辟出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