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乡新变化——临渭区阳郭镇脱贫攻坚工作走笔
2020-12-02 16:12:47来源:渭南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果蔬飘香、村庄如画、安居乐业……11月下旬,行走在临渭南塬腹地的阳郭镇,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丰、面貌美、人欢乐的动人新气象。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临渭区阳郭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强化责任落实,尽锐出战,聚焦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用行动和实效书写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全镇22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5422户贫困户全部拔掉了“穷根子”,18922名群众摘掉了“穷帽子”,全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519.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66.6元,增长6746.8元。  

  数字无言,见证变迁。从“解决温饱”到“产业发展”,如何以更精准的战略高度和更远的发展视角,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兼顾贫困户的经济提升与精神提升,统筹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推进?这些问题,从阳郭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抓好基础设施 补齐脱贫短板  

  阳郭镇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地带,域内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为秦岭山地和黄土台塬,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相对匮乏,土壤贫瘠且不连片,群众生产生活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精准扶贫伊始,该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资源向深度堡垒聚焦,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靶向发力、集中攻坚,凝聚起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攻坚精神。  

  “战‘贫’这场硬仗,我们必须打赢,也一定能打赢。”镇党委书记冯军政坚定地说,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任务再重也要完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针对基础设施较差的现状,阳郭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按照先产业、后民生,有计划、分年度,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着手对全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大提升、大完善。  

  在区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阳郭镇找准问题短板,先后实施了村组产业道路硬化23万平方米,修建排水渠41.9公里,安装路灯1824盏,实现了全镇24个行政村和1个农村社区通村道路、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电、网络通信的全覆盖;享受政策贫困户全部免费收看有线广播电视;公交站点顺利开通,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细微之处,也毫不马虎,打造微景观全域覆盖——利用村内、路旁、地边闲散地块,建设果园、菜园、花园;合理设置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建设农家书屋,提升村民精神面貌……一系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都让村民们感同身受。  

  家住三官庙村六组的68岁的五保户张建章和他的邻居们对此深有感触,这个自然组长期吃水困难、出行困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他说,沟底就住了他们6户16口人,2019年,政府为解决他们的出行问题,打通了沟底到坡上的道路,让他们结束了天晴出门一身土,下雨出门一身泥的生活,今年又帮他们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靠天吃水,下雨的时候,接一些流下来的房檐水,沉淀一下就食用,现在好了,水龙头接到了门前屋后。你看,可方便了。”他边说话边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水声响了起来,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流出来…… 

  打造特色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寒风瑟瑟,走进高李村千亩猕猴桃产业园,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副繁忙的景象,村民正在自家地里施肥、剪枝或是给树刷白……

  走进李娟丽家的猕猴桃地,她正在认真的修剪树枝。李娟丽是高李村的贫困户,家里有生病的母亲,上学的两个女儿,全家靠她一个人支撑,日子过得甚是清苦。几年前她响应村上号召,种植了3.8亩猕猴桃,第一年挂果子的时候,因为不会作务,种出来的果子品相不好,只卖了3000元钱。今年以来,她主动去村里培训班学习猕猴桃作物技术,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要求作务,今年的猕猴桃迎来了大丰收,一下子卖了5万元,一家人也因此脱了贫。

  “我很感谢政府这几年对我家的帮扶,不仅让我在村里干公益岗位,每个月有1580元的稳定收入,还带领指导我们种植猕猴桃,今年的收入我很满意,今后我要按照专家的指导把树经管好,争取明年卖出更好的价格”,说起未来的日子,李娟丽信心十足。

  像高李村李娟丽这样依托猕猴桃受益的群众不在少数,这也只是阳郭镇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阳郭镇抓创新、理思路,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坚持以产业脱贫为核心,建立长、中、短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助推全镇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高李村,村“两委”按照把土地“划零为整”的工作思路,整合了3000亩土地资源,实施“六统一”耕种模式,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阳郭镇通过“财政注资、单户入股”的方式,在贫困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推行“村村建园、企园带动”模式,建设种植、养殖、加工等扶贫产业园22个。通过“党支部+园区+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猕猴桃、食用菌培育”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将3041余名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如今全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519.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66.6元,增加了2.9倍。

  农村党支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农村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阳郭镇灵阳村坚持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带就业,逐步形成“党支部+公司+产业园+贫困户”的发展思路,并探索出一条以种植香菇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香菇+X”产业模式。2020年发展香菇菌棒15万袋,全村共37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村集体公司,2018年、2019年实现分红1.4万元,同时带动群众就业30余人,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打造新兴产业来带动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阳郭镇也积极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光伏产业等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益。 

  享受惠民政策 突破贫困重围

  沿着310国道一路向西,当一处清清爽爽的精致小区映入眼帘时,阳光小区就到了,红色墙面的六层小楼错落其间,搬迁安置点服务中心阅读室、办公室、健身器材应有尽有。

  “现在走在社区里,村民们满是笑容,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尤其是好的扶贫政策,让我们从落后的村子搬迁到镇上,并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我非常满足。”在与住户史会玲的谈话中,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搬入新社区这几年来带给她的喜悦。

  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乡村,搬迁无疑是因地制宜、突破贫困重围的最佳路径。

  近年来,阳郭镇紧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机遇,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胡寨村的史会玲一家几年前还住在山沟里,因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几代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采访中,史会玲说,她家住在胡寨村沟底,交通不便不说,常年几乎都很少晒到太阳,更让人难以启齿的是,她们村里男女找对象都成了问题,原因是条件太艰苦。

  2018年,史会玲一家六口从胡寨村搬迁至阳郭镇阳光小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单元房,她通过选举当上了社区委员妇女主任,丈夫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生活逐渐过成她最初期盼的样子……

  挪穷窝、斩穷根、换穷业。胡寨村是阳郭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造福于民的真实写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阳郭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群众住房、助推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的居住安全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为贫困户建造舒适、温暖的“幸福小屋”。据了解,近年来,阳郭镇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群众自愿、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聚全镇之力,在先后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共搬迁1183户,实施危房改造368户,有效促进和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

  “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做强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颜值,抓好干部队伍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谈及未来的发展,冯军政的答案铿锵有力。(记者 李亚晓 通讯员 王秋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