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凝聚金融力量 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0-12-24 13:42:22来源:中国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2018年至2020年9月,西安经开区各类金融服务企业从331家增加到406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15.15%,奋力追赶超越,为区内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全区金融机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西安经开区金融业面对各种挑战,逆势而上实现高速增长。区内银行主体由23家增至29家,现有1家省级分行,28家二级分支行,辖各类网点120多个。截至9月末,存贷款总额为3542.92亿元,同比增长16%。与经开区GDP在全市所占比重持平。建设银行经开支行等机构已经成为其系统内规模最大的经营单位。

  引进长银消费金融公司,为西北唯一的消费金融法人主体。引进朱雀基金,为全省第一家公募基金主体,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20亿。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由10家增加到13家,现有2家省级分公司,11家营业部。期货营业部2家。前三季度实现业务收入3000万元,同比增长17.27%。保险公司由12家增加到16家,现有省级分公司3家,下辖各类分支机构46家。另有各类保险中介机构30家。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20%。私募股权市场发展迅速,现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10家,有限合伙制基金24只,期货营业部2家,其他未明确分类金融机构161家。

  引资本力量助企业“跃龙门”

  上市公司由5家增加到7家,总市值由不足200亿元增至近500亿元。西部超导成为科创板开板首批挂牌的企业之一。目前各交易所在审的排队企业有3家,拟于近期申请的3家。另有新三板挂牌公司23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27家,资本市场日益成为金融赋能经开区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区已经聚集新金融机构117家。其中,财富管理机构14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4家,典当行9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

  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试点稳妥推进,全区聚集了融资租赁公司59家,商业保理公司25家,前三季度实现业务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0.86%,数量、规模、质量和商业模式的多样性都居于全市领先地位。

  经过3年发展,全区金融业业态不断丰富,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基于自贸区先行先试,涌现了信用缓释工具、美元保理等一批自贸区创新案例,被中省市有关部门推广。2019年,全区新金融企业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税收贡献不断增大,多家企业在全区纳税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科创板推出后,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不断提速,降低了区域中小规模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难度,为经开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带来重大机遇,也为区内大力推进“龙门计划”创造了条件。一是根据注册条件对区内企业进行梳理,引入券商机构共同研究,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意向确定分阶段工作计划,截至目前,已有26家企业入库。二是优化政策,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参考领先开发区的实践,充分利用省、市扶持政策,制定了从股改、中介服务、申请受理到上市挂牌分阶段的奖励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谋划上市。去年西部超导和天瑞汽饰登录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后,兑现政策2000余万元。三是全力推动重点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今年,全区共有四家达到申报条件,其中,凯利、三彩家、鹰之航都分别于6月、9月上报上交所、纳斯达克和证监会,拟在科创板、纳斯达克和创业板挂牌,受疫情及实际控制人为新西兰籍等因素影响,大医集团计划延迟,预计于11月份申请。另有龙腾半导体也将于明年初申请,西部电缆拟转新三板精选层,西部材料两家子公司拟挂牌新三板。四是积极支持在经开区有产业布局的区外企业上市,为全省做贡献,今年以来,支持石羊集团、庆华汽车等多家企业完成合规性审查。五是支持区内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特别是对信用等级较低、需要提供抵押物的企业,通过陕西信用增进公司发行信用缓释工具提供了解决方案。

  落实普惠金融政策

  通过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动员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西安经开区建设,驻区金融企业也发挥了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仅今年前3季度,全区银行贷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五类地方金融机构为社会提供资金300亿元,各基金公司合计投资经开区企业超过10亿元。

  同时,驻区机构积极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作用,朱雀基金、陕西金资通过定向增发、二级市场交易为陕煤、烽火、宝钛等陕西上市公司注入资金近30亿元,帮助企业纾困并重拾增长态势。

  加大招商力度 强化措施补短板

  自2016年开始,西安经开区明确了发展新金融试验区的战略目标,在补齐传统金融短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私募基金等业态。一是注重法人机构建设。近年来陆续引进朱雀基金、长银消费、陕金资、重组陕西信用增进公司、陕能财务公司等5家持牌金融法人机构,分别持有陕西省唯一的公募基金、消费金融、地方AMC和信用增进机构牌照。此前,就省信用联社迁址、支持陕煤在经开区筹建长安众泰保险进行过多轮争取,后因政策原因暂时搁置。二是注重集团化企业协同效应。引进了陕建工、陕能集团、陕交投(交通厅)、陕文投、宝鸡财控、咸阳金控、榆林国资等一批省市国资新金融板块、人寿财险等中国500强投资项目6家,西安财金公司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三是注重培育金融产业生态。围绕金融业产业链建设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培育和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100多家,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

  产融结合助力金融建设“加速跑”

  一是以产业基金为载体,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吉利项目开启了市区两级利用金融工具支持产业项目招商,目前已投出120亿元。此后,立讯、天河等项目,包括本次苏宁项目商务谈判,也凸显基金工具的重要性。在投资项目论证和方案设计过程中,也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融资、融智,对重大项目进行共同研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朱雀基金、陕金资基金等机构都曾为区内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提供过有价值的投研报告和咨询意见。二是加强与政府投资机构联系,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我们与陕财投、陕金资、陕金控、西投控股和西安财金公司等省市政府投资机构都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重大项目招商方面力争省、市、区三级联动,从而能有效地减轻募资压力,吸引社会资本。

  同时,也与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和国开金融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探索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导入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三是大力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发展普惠金融。在经济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和利用第三方小微企业数据库,通过联合调研、风险分担等方式,支持银行机构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上半年,与浦发银行签订了30亿元的小微金融合作协议,与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机构确定了重点企业名单。后期将对执行情况做绩效评价。

  全力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获得信贷是金融营商环境的重点。今年以来,主要从提升金融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便利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强宣传培训,组织区内金融企业和产业企业参加了省、市金融局组织的活动15次。同时,结合经开区实际,举办了深交所进经开、金融支持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及业内专业学者讲座和各类活动10余次,曾邀请王勇副市长到经开区做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专题演讲。王勇副市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李嘉辉副局长、张荣辉副局长、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管部负责同志也多次到经开区调研并帮助企业落实政策。为提升企业金融知识,组织券商、会计师和律师团队赴西部材料、小六汤包、达升机器人等企业开展送服务活动10余次。二是探索与第三方合作建立经开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年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魏革军行长到经开区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后,市金融局统一推出了惠尔通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我们立即组织驻区金融机构学习和使用,目前该信息平台已成为小微信贷的重要决策辅助工具。三是建立了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实现了月度信息收集、季度研究分析、年度报告,为准确评估全区金融业的发展质量提供依据。

  筑牢全区金融安全“防火墙”

  按照地方金融分类,我们负责区内小贷、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等130多家地方类金融机构监管,协助管理各类投资公司、金融类公司600多家。为做好监管工作,一是按照现行监管规则,建立了地方金融机构月度、季度、年度统计制度、年审制度,建立现场检查规范、非现场检查要点,做好各类地方金融公司监管,保证区域金融环境平稳。二是做好风险排查、现场监管,严格审查,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做好地方金融机构清理、整顿工作,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对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进行风险出清。今年根据省市要求,集中开展商业保理行业清理,拟纳入监管14家。对3家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进行风险出清,整合新设一家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四是做好监管政策宣传,组织活动,实地走访调研,做好打击非法集资等相关宣传工作。(彭昌堤 通讯员 司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