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全办成。”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西安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为抓手,以打造“12+5+N”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出政务助老服务、推行“跨区通办”等亮点工作为举措,助推辖区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审批效率大幅提升,赢得了企业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目前,在西安高新区,327项审批服务事项可实现集中办理,一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审批材料精简50%以上,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2020年,西安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办件量约8.2万件,各级政务大厅办件量约254万件。
构建“12+5+N”基层政务服务体系
“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群众办事不出镇(街),这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最好写照,也是群众心中最理想的办事模式,其核心就是满足群众‘就近办’‘ 身边办’的需求。”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郎烨说道。
为实现群众“就近办”“身边办”这一目标,2019年以来,高新区围绕西安市建设“15分钟政务服务圈”总体思路,聚焦“便民服务就近化”要求,探索构建了“12+5+N”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即打造12个镇街便民中心、建立5大政务服务站、建立N个便民服务站点),实现服务企业群众“零距离”。
如今,在高新区丈八街道、细柳街道、草堂街道等12个镇街的便民服务中心,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生育、就业创业等115项业务可实现就近办理。在创业咖啡街区、软件新城、综保区等5大园区的政务服务站,可为企业办理工商、税务、人才、社保等100余项业务。在居民聚集区、社区周边等区域,高新区紧紧围绕群众办事需求,先后建立唐延路、万达广场、丈八一路、紫薇田园都市、高新医院、建设银行等N个服务站点,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属性和业务需求,配备便民自助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新载体,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近办”“快捷办”的需求。
推出政务服务助老十条措施
进入数字化时代,办理各种业务,往往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就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面对前来办业务的老人,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成为行政审批局思考的问题。
郎烨表示,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政务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政务服务,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20〕32号)精神,结合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目标,从“通行便利化、办事快捷化、设施暖心化、服务品质化”四个方面制定老年人政务服务便利化10条措施。
据了解,出台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中,对于老年人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各问题,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从服务保障、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化活动、办事服务、智能化产品服务应用等方面共10条做出相关指导意见,基本原则是将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坚持“两条腿”走路,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便利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政务服务便利化10条措施》中明确提及,高新区各级办事大厅要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安排专人为老年人提供讲解引导、填报资料、复印打印等全流程“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确保老年人办事“一站式”办结,真正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跨区通办”解民忧
家住西安高新区的黄先生在曲江新区开办了一家文化企业。最近,公司需要办理税务登记变更业务,但当他来到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申请办理曲江新区企业税务登记变更业务的时候,这一通看似“莫名其妙”的操作,竟在不到半个小时后就完成了办理。
实际上,黄先生的“神操作”得益于西安高新区推出的“跨区通办”服务。这项服务不仅打破地域限制、统一了审批流程,突破了传统审批模式,两区窗口服务、证明材料、审批结果也实现了等效互认。
郎烨表示,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不断方便企业群众办事,2020年6月15日起,西安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政务服务“跨区通办”模式。
目前,西安高新区先后与安康高新区、宝鸡渭滨区、西安曲江新区等13个区县及开发区建立了“跨区通办”的服务模式,业务覆盖工商、税务、社保、征信、公证、知识产权、贸易促进等,累计办件量超2000件,不但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也极大缩短了企业群众跨区域办理业务的地理距离,真正拉近了区域群众的心理距离。
下一步,西安高新区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探索政务服务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做法,持续推出系列“便民化”举措,进一步增强企业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董旭叶 彭昌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