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守好入河排污口闸门 让水污染治理有据可依
2021-03-25 14:29:45来源:央广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央广网西安3月24日消息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入河的最后一道关卡,入河排污口的排水水质直接关系到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是保护我区优质水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水环境管理部副部长刘云说。

  “十三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吹响“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的号角,在碧水保卫战入河排污口整治中,通过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精准整治、动态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把好入河排污口闸门,让水污染治理有据可依,使“水清、岸绿”的愿景成为现实。

  据了解,高新区通过入河排污口整治使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高新区主要河流沣河、潏河水质已提升至地表水Ⅲ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高新贡献。

  应查尽查 科技助力入河排污口整治

  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首先就是要摸清底数,将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做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

  2020年,高新区通过“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的有效治理,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新区内入河排污口进行“大体检”。“其实这就是一种‘高科技+笨功夫’的结合方式,高科技更加快速便捷,人力不便到达的区域,利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无人机、无人船进行排查,高效便捷,与此同时,人力排查也有其优势,灵活度高,准确度高。”刘云说道。

  其次,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按照实际情况实时更新已建立台账的入河排污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及时将新增或新排查出的入河排污口列入日常监督管理。“排污口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实时的监测,这方面肯定是少不了科技的助力,建立动态管理台账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出现问题,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排查、及时治理。”刘云说,在线监测设备、app的运行其实都是科技元素的体现。

  一口一策 生态伤疤摇身成为风景线

  杂草丛生、臭气熏天……面对各种复杂、危险的排污口现场,刘云说,高新区对此通过反复摸查,采取“一口一策”的整治方案,严防排污口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据了解,五干渠曾经是一条灌溉渠,随着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五干渠也慢慢变成了一条雨污混合排放渠。“曾经的五干渠排污口味道刺鼻,水质较差,经过整治,现排污口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Ⅳ类。”刘云介绍,在治理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修建污水处理站、建设生态净化区等措施,确保排水水质达到Ⅳ类水质,为水清、岸绿做好长效保障。

  排污口的“一口一策”治理,要坚决杜绝“一刀切”。对于企业废水入河排污口,通过环保执法倒逼治水,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涉水企业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确保企业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后排放;对于生活污水入河排污口,将其与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相结合,两项工作同步开展,相互促进,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从根本上杜绝污水直排河道;对于雨污混流排污口,进行“寻污溯源”,顺着雨污混排口,排查出雨污错接漏接位置进行整改。

  共治共享 多举措守好入河排污口闸门

  据了解,高新区在排污口的排查过程中,绘制了高新区入河排污口点位分布图,同时设立了入河排污口标识牌,鼓励公众进行监督管理。“公众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对于水环境治理而言,环保意识的提升才是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在排污口设立标识牌,能够提高公众对入河排污口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刘云说道。

  2018年以来,高新区扎实开展查、测、溯、治四项重点工作,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摸索出一些可以借鉴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刘云说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动员全社会一起来为环境改善作贡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以此来助推生态质量的提升”。

  对于治理成果的维护上,刘云表示除呼吁倡导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使民众也成为监督员之外,关键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工业聚集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污染源持续开展日常监督性检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后排放;其次要加强日常河道巡查、建立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并每月开展入河排污口出水水质人工监测,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另外,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及深化河湖长制方面也要持续发力。

  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落实水污染防治任务,加强入河排污口管控,持续开展河湖水质监测,加大涉水企事业单位监管力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