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时光“雕刻”出怎样的西安高新区?
2021-06-02 17:50:0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1991年的一天,几个人带着一份国务院批文和10万元支票,来到西安远郊的一片麦田,西安高新区筹备组就此开始了第一次现场办公。2.7平方公里的农田,能打出多少“粮食”,几个人的心里还没有答案。

  30年后,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规划面积已裂变了390多倍达到1059平方公里。农田里“长出”一个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家级高新区,或许已超出了当年那几位初创者的心里预期。

  这样的快道超车背后,是西安高新区“从一条路到一座城”的跃升。

30年时光“雕刻”出怎样的西安高新区?_fororder_图片1

  繁华的西安高新区城市夜景 供图 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后经过近三年的酝酿,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中国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区被确立。与之同时被确立的,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之路。

  而此时的中国,对科技的渴望,没有人会比西安高新区的创业者们更加强烈。建区当年,首批11家注册入驻企业,拉开了西安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大幕。东盛科技、联合汽车电子、骊山电子、协同软件园、大唐电信、软件园、开米股份……这些企业的名字,被镌刻在西安高新区第一次创业的历史卷轴上。

  不过,科技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那一时代人们的想象。站在科技领域前沿的“高新人”,在科技热的带动下反客为主,借着高新区这片沃土,将地方经济建设带入一个新的高潮。

  2003年,西安高新区启动二次创业,提出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目标,与此相配套的长安通讯产业园和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随之上马。开始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支撑起西安高新区产业结构的第一次优化升级。

  找到了赛道,西安高新区开始加速奔跑。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努力打造 “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2018年西安高新区启动三次创业,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扩大。

  眼下的科技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在抢占的高地,也是驱动各个高新区持续变革的源动力。三星、美光、强生、中兴、华为等一批知名全球领导性企业纷至沓来。

  一条路能有多长,取决于走路的人能走多远。2020年在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中位列第8的西安高新区,正在从“高新产业园区”向“科技创新城区”转变。

30年时光“雕刻”出怎样的西安高新区?_fororder_图片2

  象征着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瞪羚谷创业社区 供图 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

  寻找城市建设的答案

  科技创新只是西安高新区的一个缩影。30年来,西安高新区取得了不凡的成就,2020年,西安高新区完成生产总值2410.08亿元,GDP增速12.3%。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回看西安高新区快速发展的30年,是不断寻找城市建设答案的30年。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每一次落地都需要保持一份克制。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同样如此。

  建区伊始,急需看到改革发展成效的“初代高新人”,却意识到不能以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来推进高新区建设,从体制、机制、政策上,充分保障社会建设与经济增长并重。通过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配套服务用地等量配比,西安高新区初期形成了“以花园为中心建设产业园、以公园为核心布置生活园”的格局。

  30年一路走来,在开发开放的推动下,西安高新区城市建设以“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速度上演着“极速换装”。这其中便包含着商业、医疗、文化、教育、居住、金融服务等城市中心功能的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更新,西安高新区已在优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生态环境绿化、居民休闲旅游、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

  如今,30年过去了,在10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坐落着一座现代、朝气、阳光、和谐的科技新城。

  经济快跑、社会跟进,这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西安高新区寻找的城市建设答案。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城市建设这道综合题还会衍生出其他“小问”,但西安高新区就像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计算、求解。

  发展高新区,“高新人”有“从一条路到一座城”的气魄。建设高新区,“高新人”有“从一座城到一条路”的耐心。

  三十而立,站在新起点上的西安高新区,伴着高质量发展再出去的号角,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