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如今“绿富美”
2021-07-16 09:32:5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秦岭如今“绿富美”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0716093541

大美秦岭 记者 申东昕摄

  这里,处于中国版图的腹心地带,北流黄河、南流长江,北连黄土高原、南接四川盆地,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紧紧连接。

  这里,有515.84万公顷林地、3.12万公顷草原、7.49万公顷湿地,生态空间面积超89%,绿色水库滋养着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这里,就是有“天然基因库”“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的秦岭。

  从《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的出台,到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工程,陕西牢记殷殷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绿——颜值与质量齐升

  绿水源自青山,青山依赖森林。秦岭保护,离不开植被的抚育,离不开天然林保护工程。

  陕西秦岭是大秦岭的生态核心所在。天保工程实施20余年来,中央财政投入103亿元,相当于该区域其他林草投资的总和,以天然林为主的森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森林抚育等方式,陕西不断加大秦岭生态修复力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显示,目前秦岭范围森林面积达到42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95%,较1998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较1998年增长22.2%。

  天然林保护也有了新进展。2020年,省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编制《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天然林保护由周期性、区域性工程措施转向长期性、全面性公益事业。

  “以前主要工作是防火和防盗伐,现在有害生物防治、天然林更新等各项工作一起抓,不仅要绿,还要绿得更高效、更科学、高质量,实现更加稳定的‘深绿色’。”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副局长李瑞群告诉记者,目前秦岭天然林管护体系日臻完善。在陕西,天然国有林管护形成了局、场、管护站三级管护体系,天然林管护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管护体系,并组成了专业巡护队—巡护人员—哨卡—检查站“点、线、面”相结合的管护网络,确保天然林“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

  美——动物与植物的天堂

  近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在秦岭海拔2700米以下的区域首次被发现。独叶草属环境依赖型植物,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天然指示器”之称。此次发现,不仅说明了秦岭生态不断向好,也展示了陕西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成效。

  “我们的身份,从护林员变成了生态卫士。”在位于秦岭腹地的苏家沟林场,场长王玉明说,“以前每天在林子里巡逻,只管地上的树。现在不一样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需要负责,我们变成了‘海陆空三栖部队’,让各种生物和谐共生,守护动物、植物、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

  我省对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离体保护为补充”的措施,秦岭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蕙兰种群分布扩大到秦岭北麓,陕西羽叶报春时隔多年被重新发现;对野生动物采取“野外种群保护和人工繁育放归相结合”的措施,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经过40年保护,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发展到7000多只,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此外,金丝猴、羚牛种群数量均突破5000只。

  富——人与自然共赢

  虽然家里没有土地,也没有人打工,但家住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的李友胜却有着令当地人羡慕的收入。依靠牛背梁景区,李友胜用自己家的院子开了家农家乐,一家人一起经营,一年能赚十多万元。

  朱家湾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破落村”,这里的村民曾经和大山是“仇人”。村里没耕地,村民们只能靠偷猎、盗伐为生。早上5点拎着板斧上山,晚上10点下山,忙碌一天挣不到几个钱。“那几年,山也秃了,人也穷了,谁都过得不舒坦。”李友胜说。

  随着牛背梁生态旅游的开发,情况得到了转变。朱家湾村人和秦岭“握手言和”。“以前只知道能吃‘木头’这碗饭,这些年才知道,保护环境比破坏环境赚得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李友胜说。

  随着生态空间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秦岭生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生态富民的步伐愈发稳健。除了林下经济等传统产业之外,生态旅游也在逐渐发力。从1982年秦岭北麓楼观台建立全省首个森林公园开始,秦岭生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完备。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秦岭的生态旅游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目前,秦岭范围已建成森林公园49个、湿地公园11个、地质公园7个、风景名胜区15个,年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更多人因为绿水青山而富,又投身到绿水青山的建设之中。(记者 申东昕 见习记者 杨子浩)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