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2021-08-10 14:47:00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转载)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蜂农正在摇蜜。本报记者 田锡超摄

(转载)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蜂农检查蜂箱。本报记者 田锡超摄

(转载)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中蜂采蜜。本报记者 田锡超摄

(转载)宝鸡蜂蜜:流传五千年的甜蜜芬芳

  中蜂在蜂箱边飞舞。本报记者 田锡超摄

  盛夏时节,随着椴树、漆树、五倍子等大宗蜜源植物花期的结束,宝鸡地区的蜂农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

  宝鸡地跨秦岭、关山、千山,森林面积1466万亩,蜜粉源植物500多种975万亩,开花期长达8个月以上,为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也称土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因此,宝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发展中蜂养殖的绝佳区域,留下了诸多与中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渭河岸边的“中华养蜂第一人”

  说起“中华养蜂第一人”,许多人都认为是姜岐。因为东汉时期的姜岐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中华蜜蜂养殖者。《高士传》记载,姜岐隐居山林,“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

  但宝鸡地区的人们自豪地认为,当地的养蜂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炎帝的母亲任姒(别称女登)才是“中华养蜂第一人”。《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

  作为“炎帝故里”的宝鸡,流传着诸多与女登相关的传说。宝鸡市凤翔区“女登会”(也称“排灯庙会”)的由来就与女登养蜂有关。相传,女登在渭河南岸教民养蜂,由于受到炎帝烧荒垦田的影响,无奈搬到渭河北岸长满国槐树的塬上居住。炎帝孝顺,知道自己烧荒逼走了母亲,十分难过,就派人四处寻找、打听,找到女登时,已经是农历正月二十五(农历正月二十六为女登生日)。炎帝遂连夜手持火把,来到女登的住处请她回去。但女登不愿再回到渭河南岸去养蜂。炎帝只能遵从母亲的意愿,带着部落的人手持火把,绕着村子走。连转三圈后,炎帝才回到渭河南岸的部落。此后,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五,炎帝都会带着部落的人举着火把连夜赶路,前去为女登祝寿。

  “‘女登会’中女登养蜂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养蜂方式发生转变的现象。”省太白林业局产业发展科副科长吴晓刚说。从事中蜂养殖20多年的他对于蜜蜂文化有着诸多研究。

  “远古时期,中蜂处于野生状态,岩穴、树洞是天然蜂窝。人们从野生动物掠食蜂蜜、蜂蜡中受到启发,学会了从树洞、岩穴中寻取蜂巢,采用捣毁、火烧蜂窝方法来采集蜂蜜、蜂蜡及蜂蛹。”吴晓刚介绍,之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原始掠夺的采集方法,有意识地利用蜂群的再生产能力,发展成用烟熏驱蜂、保留蜂窝的方式来采集蜂蜜。

  “炎帝部落善于用火,当时很可能已经通过火制作出了一种原始的蜂桶。用火灼烧杨树、柳树等软杂木树干,使其中空,做成蜂桶,涂抹蜂蜡,留出蜂门,引诱野生中蜂,这样就能更加方便地获取蜂蜜和蜂蜡了。”吴晓刚说。

  从土法养蜂到活框养蜂

  7月22日,太白县咀头镇上河村,村民曹振华正忙着检查摆放在房屋周边的蜂箱。他手里拿着的巢框爬满了密密麻麻的中蜂,不时有几只中蜂在空中飞舞。

  今年65岁的曹振华,已经养殖中蜂40多年了。“我们村里蜜源多、环境好,一直以来都有养蜂的传统,养蜂的手艺一代传一代。我就是跟着老一辈的人学习养蜂的。”曹振华说。

  曹振华家的院子里,放置着一只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质圆桶,桶里面还留有蜂巢。“这是一只已经废弃的蜂桶,我没舍得扔。”曹振华说,20世纪80年代他刚开始养蜂的时候,上河村的蜂农都用这种蜂桶。当时,他们上山砍伐高大粗壮的树木,用工具使树干中空,并用铁丝箍紧,这样,一只简易的蜂桶就做成了。

  “蜂桶做成以后,还要进行处理。在蜂桶里面点燃报纸或者杂草,用烟熏来杀虫灭菌。随后还要涂抹蜂蜡,这是为了模拟野生中蜂的生存环境。”曹振华介绍,之后就上山把蜂桶放置在周围蜜源充足、背风向阳的石崖下,等着野生中蜂进入蜂桶。“20世纪80年代,每年我都去村子北边的山上招引中蜂,有20多个蜂桶能成功招引到中蜂。”

  如今,曹振华家有100多箱中蜂,仅留有一只传统蜂桶养殖中蜂。“这是好多年前留下来的,明年就用不上了。”曹振华说,“2000年以后,我们村的蜂农都用上了标准蜂箱,开始了活框养蜂,蜂蜜的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传统的蜂桶就慢慢被淘汰了。土法养蜂,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很难观察蜂群的内部情况,获取蜂蜜时采取割蜜的方式,会对蜂群造成很大伤害。活框养蜂,管理蜂群方便,取蜜通过摇蜜机进行分离式摇蜜,十分便捷。”

  “活框养蜂,就是将蜂脾固定在巢框上,可自由移动调换。这个技术是随着意蜂(意大利蜂)的引进一起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标准蜂箱,也被称为郎氏蜂箱,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郎斯特罗什发明的,专门用于意蜂养殖。”吴晓刚说,1911年,清末秀才张品南在福建闽侯与人合办三英蜂场,养殖中蜂。1912年,他赴日本学习活框养殖意蜂技术,之后他毕生致力活框养殖意蜂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活框养殖意蜂的技术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江浙,于20世纪30年代传遍全国。“后来人们将活框养殖意蜂的技术应用到中蜂养殖上,就出现了用外国的蜂箱养殖中国蜜蜂的现象。”

  “活框养蜂方便、效益好,目前太白山区的蜂农都用上了标准蜂箱。”吴晓刚说,“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在标准蜂箱的基础上,研究发明了GN蜂箱,专门用于中蜂养殖,效果非常不错。”

  青山深处酿造“甜蜜生活”

  小小的中蜂,帮助太白林区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20世纪末,以伐木为主的省太白林业局的各个林场,为响应国家封山育林的号召,组织林场职工探寻发展新路。林场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和自然条件开始养殖中蜂,经历中蜂病害困扰、意蜂侵袭等重重困难后,逐步发展起了中蜂产业。

  2014年以来,省太白林业局对中蜂产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扶持,鼓励林场职工积极参与中蜂养殖,出台以奖代补、产业借款等扶持政策,为林场职工提供启动资金用以购买蜂箱、蜂种,并向各养殖基地无偿提供华山松用于蜂箱制作。这些激励措施,促进了中蜂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省太白林业局的7个林场和3个园区共建立了10个中蜂养殖基地21个养殖点,养殖人员118人,养殖中蜂5000多箱,年产蜂蜜6万公斤以上。

  为了延长产业链,省太白林业局于2018年建成中蜂产业生态园,安装了一条日加工量5吨的数字化调控蜂蜜灌装生产线,形成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小小的中蜂,也帮助众多山区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姚林东是麟游县佛堂寺村第一位养殖中蜂的村民。2015年,当时还是贫困群众的姚林东,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率先买了5箱中蜂尝试养殖。为了养好这5箱中蜂,姚林东上过“农民夜校”,请教过专家教授,还专门跑到麟游县外面的蜂场去学习经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底,姚林东发展了50多箱中蜂,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中蜂养殖让姚林东脱了贫,也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16年4月,姚林东成立了麟游县林东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有中蜂养殖经验和意愿的3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新增中蜂2000多箱,年收益15万元,其中,给贫困户分红近9万元,户均增收1700元。目前,佛堂寺村共发展中蜂养殖7500多箱,并在2021中国(宝鸡)“槐花·蜜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活动上被评为中蜂养殖示范村。

  太白林区和佛堂寺村的变化是宝鸡地区中蜂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宝鸡全市中蜂存栏30多万箱,占陕西省的一半、全国的十分之一,年销售、加工优质蜂产品达1.3万余吨,产值5亿多元。宝鸡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蜜蜂之乡”和“中国优质蜂产品基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