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下的院子小区,老人们正坐在一起剪纸。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西安市常住人口达1295.2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07.53万人,占16.02%,65岁及以上人口141.17万人,占10.90%,老龄、高龄、失能形势进一步加剧。
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西安市一直在积极探索。
从2015年起,西安市连续5年将新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惠民实事和目标考评任务。同时,西安市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医养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面构建居家和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对社区养老建设,我们实施‘新建一批、提升完善一批、优化整合一批’的方式,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截至目前,西安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949个。”西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王大力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究竟给老年人带来了哪些便利?
背靠骊山,内设温泉,绿植环绕,花香四溢。8月11日,记者走进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下的院子小区,看到了“乐活”享老的景象。今年7月,家住西安的陈梦为父母购置了养老设施较为完善的骊山下的院子小区,让父母搬进了新家。“我爸妈年纪大了,以前居住的小区生活、出行很不方便。”陈梦说。
走进院子小区楼栋,一出电梯,防滑的手扶杆一路直通到家门口。楼里安装着长方形的电梯,方便轮椅以及救护设备进出。进入房屋,紧急呼叫系统、无线感应系统、助力扶手系统、无障碍系统、新风系统等为老年人打造全方位颐养安全守护体系。
房内还设置了一键离家开关,厨房灶台设置了凹槽,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24小时太阳能供水,感应式起夜小夜灯;为了刺激老年人的视觉,卫生间墙壁采用橙绿色设计,地上铺了防滑瓷砖,以保证洗漱安全。
214份健康档案、550人次健康体检、2048人次康复理疗……在院子小区,被称为“乐、养、护、康”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之家”正以各具特色的健康理疗服务,为居住者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8月11日一大早,80岁的童淑霞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院子小区“长者之家”理疗室。每周进行两次腿部理疗按摩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长者之家”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出了健康管理中心、娱乐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营养膳食中心和特色理疗中心五大中心,可满足小区老年人群在“照护、康复、养生、营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长者之家” 的创建,有效地开启了居家和社区结合的养老模式探索之路。
“目前,养老服务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常见方式。多数老年人对城市社区存在强烈的依赖感,在熟悉的社区中养老,能使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因此社区养老已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点。”王大力说。
为加快统筹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常养老的基本需求,2020年西安市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21年,西安市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十项重点工作”,并从设施建设、服务功能、服务品质、市场发展、要素保障5个方面重点突破。此外,西安市还编制了《西安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起草了《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8—2030年)》,印发了《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和运营补助管理办法》《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实施方案》等社区养老服务政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奖励补助、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着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西安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探索中不断提升,但还存在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落实难、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
目前,针对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西安市实施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套建设要求,按照新建住宅小区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全面支持家庭承担养老服务,探索建立居家老年人探访制度,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
“我们推广老年助餐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效。积极推动‘互联网+养老’发展,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智慧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医养融合服务品质,基本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王大力说,“同时,大力发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企业、家政公司等服务企业及驻地单位面向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健全完善养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合理确定开展养老服务所需的岗位和人员。”
优化老年人住行医养等环境,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到2022年,西安市将建设好一批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并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文/图 记者 田若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