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对于西安而言是非常值得铭记的大日子。璀璨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充满笑容的脸庞,热情洋溢的老陕们和十四运会进行了一场完美的邂逅。只留经典,不留遗憾,倔强的老陕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力求为全国人民奉献一场精彩的体育盛事。
精彩与经典交织背后,则是陕西西安这座城市的蝶变风采。
十四运主场馆
来咧!生态绿尽显一座城的美
陕西方言中迎接客人最亲切的词就是一句:“来咧”。干脆又不失热情,自信又不失礼节。
跟随着无人机航拍的镜头俯瞰西安,渭河、灞河等如同一条优美的绿带,出门见景,开门见绿,因为绿色,这座城市越来越舒服了,城在绿中,人在景中,靓丽成为了西安的底色。
在西安市民李博睿的微信朋友圈里,每一张九宫格的照片都能引来无数好友的点赞。不少外地好友“你们西安确实不错”的留言让他很自豪。
近年来,西安市着眼于绿水青山,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实践起点,以生态红利共享为价值归宿,不断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自古以来,西安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西安市大力推进全域治水,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还成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的点睛之笔。
西安幸福林带
2021年,西安市水务局牵头组织全市33个市级重点生态治水项目建设任务,均为西安市全域治水和“三河一山”绿道规划建设的重点治水项目,共涉及灞桥区、阎良区等8个区县,西咸新区、高新区等5个开发区,西安水务集团、市渭浐河城市段管理中心等2个市属单位,项目总投资469.88亿元。
4月30日,“三河一山”绿道205公里基本贯通、74公里核心段无障碍通行,实现了7月1日前全部完成绿道移交范围签约等节点性的工作目标,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长廊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八水绕长安的景象逐渐回来了、亲近了!”这是热衷骑行的西安市民最直观的感受。近年来西安市不断推进全域治水,通过“一河一策保水”“河湖连通引水”“河湖长制管水”“控源截污”“集约节约用水”等方式探索碧水兴城。推动秦岭生态保护由全面整治转入生态修复和常态化保护新阶段的一系列举措,让秦岭“泽被天下”的福祉不断凸显。
景色别致的西安幸福林带
陕西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谈润卿说:“‘三河一山’生态绿道带给西安市民的不仅是一个休闲去处,它更像一种回归和解放,在快节奏地忙碌一天之后,行走绿道之上,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新打开方式。当卸去一身疲乏,山水之美便从眼里到心里渐次铺展,寄情山水之间逐渐成为现实,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
据介绍,沿着“三河一山”生态绿道,西安目前已建构起渭河城市生态发展廊道、秦岭悠然风土体验廊道、沣河创新文化休闲廊道、浐灞河对外开放展示廊道四条生态休憩带,绿水青山的底色正由“浅”变“深”,绿水青山的本色正由“淡”变“浓”。
忒色!尽心服务办一场展现老陕实力与热情的盛会
崔华瑞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一名执法队员,他告诉记者:“能够亲眼见证十四运的建设是一种荣幸,能够亲身参与护航十四运的召开是一种荣誉。”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塑美创佳争优,正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广大工作人员当好热情周到的东道主、西安发展的宣传员、文明风尚的示范员、奉献全运的服务员,以最优服务展现“西安风采”。
像崔华瑞这样服务的十四运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和崔华瑞的想法一样,尽心竭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场比赛更加出彩。
为十四运会筹办、举办付出努力的赛事志愿者、电力、通信、交通、安保、文旅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为成功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贡献西安力量。
十四运会志愿者
十四运会期间,无论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便利店店员,还是电力供应保障人员,或是景区一线工作人员,各行各业都在结合自身实际叫响一个主题口号、制定一套服务标准、设计一个行业标识、明确一个活动载体,为成功举办十四运会提供一流保障、营造一流氛围、创建一流环境,为成功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贡献西安力量。
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塑美创佳争优,正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广大工作人员当好热情周到的东道主、西安发展的宣传员、文明风尚的示范员、奉献全运的服务员,以最优服务展现“西安风采”。
如果说,志愿者和赛事服务者代表着西安的热情,那么比赛中的科技代表的是西安的实力与担当。
提到科技,智慧场馆不得不说。智慧场馆建设成为西安筹备全运会的一大亮点。在智慧场馆建设方面,西安全方位运用5G、AI+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建成国内首个5G应用全覆盖智慧型场馆,包括全感知、全联动、快响应的智慧运营中心(IOC)、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运动体验的VR智能体育运动项目体验中心以及为观众提供智能导航、赛事互动等便捷服务的奥体中心场馆智慧应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如何办好一届安全的赛事考验着主办方的水平和能力。西安严把疫情防控关,紧盯赛事人员抵达西安前防控管理,落实人员封闭管理、闭环转运,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
目前,西安赛区共30个项目竞委会全部成立了医疗保障处,结合赛事特点“一赛一案”制定了各项赛事疫情防控方案,方案内容覆盖全部比赛场馆、驻地酒店、全运村和交通工具。根据赛事特点和运动类型,将比赛场馆划分为封闭和非封闭区域,精准制定各类人员流动线路,避免交叉,坚决做到全程闭环管理、全员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洗消,阻断传播途径。
“数字城管”助力十四运会
谍活!“软硬兼施”汇聚西安强大发展合力
近年来,西安市抢抓十四运会机遇,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优化现代产业布局,推动“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构筑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西安市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突出问题,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按下“加速键”,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也让这座城里的群众更有获得感。
重大项目又好又快落地。今年以来,西安市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牵住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这个“牛鼻子”。
上半年,西安473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859亿元,达到年计划的72.4%,开工率达到83%,项目建设速度和开工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教育强市建设不断突破。西安把教育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招聘教师7833名,是过去3年的总和。今年秋季建成投用126所学校、新增学位10.8万个。
西安市环境优美的小学
高标准区域卫生健康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今年西安开工建设13所三级医院、新增床位1.6万张以上。西安市通过推进医联体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上半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完工753个;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完工37条;开工建设安置房2.92万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抓项目,促落实,惠民生,强保障,西安市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民生建设积蓄动力,“软硬兼施”,汇聚成助推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展现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决心”。
西安市一学校学生正在上课
牛气!开放包容全运会后西安更有活力
“东有罗马,西有长安”。西安曾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2021年对于西安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一个年份,1月21日,西安发布消息2020年西安市GDP增速5.2%,总量10020亿元左右,西安首次进入万亿俱乐部,也成为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在2021年迎来了人口过千万和GDP过万亿的两个高光时刻。
面对十四运会举办的良好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要构建更加开放的丝路经济的未来。开放、包容,将是西安更加符合西安雄心壮志的时尚词。
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不论是不断提速扩线的“长安号”中欧班列,还是全运会奥体中心的现代化设施,都显示了西安在新发展阶段雄踞向西开放前沿的魄力。
2021年8月11日上午9时30分满载着布料、载客电梯、暖气片等50车货物的X9041次中欧班列(西安)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一路向西驶向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是陕西累计开行的第10000列中欧班列。自2013年开行以来,中欧班列(西安)开行线路覆盖越来越广、班次越来越密、货品越来越多。
2021年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2000列
目前,从西安国际港站始发的中欧班列(西安)国际线路已经达到15条,覆盖4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的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位列全国第一。这些第一背后也代表着西安对外开放的姿态与决心,这是这座城市自信的最好展示。
面对十四运会的历史机遇,西安将坚决扛起十四运主会场城市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安特色,强力推进迎“十四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一场盛会,就是对一座城市的“考试”,更为城市发展按下“快进键”。
十四运会是展现西安发展成就和实力的一面镜子,镜子里是一个实力强劲、有包容性的国际化大都市;镜子外是一个形象优美、贴心办赛的热心东道主。
大赛拉开帷幕,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努力夺金斩银,所向披靡。赛场外,这座城市正在以他的厚重与实力为这场大赛默默地做着保障,用实力烘托十四运的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新节奏。在未来的发展中,西安将凭借十四运的东风,奋力拼搏,为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安力量。(记者张伟 王佳爱 舒隆焕 周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