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
作为航天基地数字经济标杆企业之一的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自2019年10月启动以来,充分结合华为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移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为航天基地区内及西安市的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行政事业单位等提供5G+云+AI的资源及能力,协助打造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带动区域新经济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持续研发推动技术领先
在华为云技术的帮助下,一款名为乐色管家助手的小程序成为一名高效的“垃圾分类员”:人工智能检测、机器分拣……垃圾分类正通过云技术发生改变。
华为云技术不仅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垃圾分类成为可能,还带来了产业结构、产业模式的改变,甚至创造出诸多新兴业态。正如华为云技术专家所言,这朵“云”就像是智能世界里一片肥沃的黑土地,5G、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此与越来越多的行业结合,孕育出累累硕果,不断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工作生活方式。
多年来,华为在云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200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约占公司收入的15.9%。在云技术领域,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0万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加入超过600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和开源社区……
助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西安多维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定制自动化设备和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企业。其核心技术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从二维图像到3D模型的高精度重构、精密测量及外观缺陷检测。
发展初期,大量数据样本的存储与处理对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企业只能以牺牲时间为代价来保证质量。在华为云的帮助下,该企业实现了视觉检测的数字化、可视化,有效解决了数据存储的压力。同时,依托华为云海量存储及ModelArts平台的强大算力,企业研发团队进行图像检测数据模型训练,使模型训练周期从40小时缩短至4小时,节约人工成本30%、时间成本90%。如今,该企业开发的三维检测系统在三维微观测量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应用于数控刀具、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航天基地,像西安多维机器视觉这样通过华为云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还有很多。在华为云的助力下,航天卫星遥感、智能制造、地理信息测绘、新能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
培育产业生态
10月12日,在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西安奇点融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眼动分析的相关产品研发。
要将人工智能设备与人体的健康、情绪认知等数据相结合,研发出具有心理认知行为分析功能的人工智能产品,需要强大的“云”支持。“华为云创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政策咨询,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很多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搞研发。”奇点融合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9月,该企业入孵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发展迅速。
在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还有很多像奇点融合这样的科技型企业。2019年10月,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航天基地启动。该中心旨在发挥华为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优质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丰富的智慧城市实践经验和产业链生态资源等优势,助力打造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除了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在孵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孵化服务。其中,特色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额度的华为云资源补贴,支持企业上云;借助华为生态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支持,参与华为品牌课程及活动。
成立以来,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组建超过20人的专业团队,通过园区合作、市场推广、企业推荐等方式,向区内超过1400家企业推广华为人工智能云政策及解决方案,深入座谈企业超过300家,上线应用企业超过100家;举办华为云EI企业智能线上赋能、华为云AI实战训练营、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培训、华为人工智能高级专家班、华为人工智能高级总裁班等培训活动;连续两年举办“华为云杯”西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并对接西安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开展华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发展。
截至目前,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累计孵化项目117个,引入航天基地并注册落户企业80家;在孵企业65家,入孵率接近100%。
未来,航天基地将继续携手华为云(西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努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为更多企业赋能,助力航天基地企业提升研发实力,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航天基地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西安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标杆城市贡献航天基地力量。(当地供稿 西安航天基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