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秦东大地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却生机勃勃:富平柿饼、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优质农产品在网上热卖,温室大棚里果蔬飘香、采收正忙;沃野上,绿油油的麦苗汇聚着来年的希望……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开阔的地带,是西北优越的农业生态区。近年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动探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产业兴旺 夯实发展之基
近年来,渭南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一稳三提”行动,积极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和玉米增密度等关键技术,扎实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210万吨以上,为陕西省粮食安全贡献了渭南力量。今年,渭南市夏粮喜获丰收,夏粮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增幅均居陕西省第一。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渭南坚持以“3+X”工程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富平、蒲城奶山羊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壮大,富平存栏奶山羊78万只,居全国县域之首;白水苹果、大荔冬枣、澄城樱桃等水果类区域公用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全市8个水果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86亿元;建成各类农业园区38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6家,培育农民合作社7411个,认定家庭农场2573个,协同推进200亿级乳制品、200亿级苹果等8条产业链全面升级。截至今年10月底,渭南市瓜菜种植面积148.5万亩、产量302.4万吨,面积和产量稳居陕西省第一方阵。渭南市已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
生态宜居 留住美丽乡愁
近年来,渭南市委和市政府始终聚焦人回来、人发展、人幸福,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着力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秦东“无差别化城乡”,让“未来乡村”有了现实模样,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
一方面,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压加力推进垃圾、污水治理。目前,全市548处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全部取消,组织申报垃圾治理试点镇9个,建成垃圾处理发电厂2座、中转站56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占比达85.78%;全市58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1309个行政村实现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全力推进美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有序推进10个试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富平县大张村通过集中建社区、聚力壮特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创建“美丽农村路”190.113公里,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51个集中安置社区产权登记顺利完成,符合条件的4524套安置房已全部办证,配套学校17个,建立社区工厂15家,实现8387户18206人就业和所有安置点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创建全国绿色村庄22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1个、市级271个,示范村数量位居陕西省前列。
内外兼修 筑牢振兴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丽的画卷,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为渭南现代化乡村建设增添亮丽色彩。
在建设文明乡风行动中,渭南市着眼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1745个,7个县(市、区)实现镇村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全市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人荣登“陕西好人榜”,8个集体、67名个人荣获“渭南标杆”称号。精心谋划、高质量打造“群众文艺小舞台”“文明实践大集市、群众宣传新阵地”“乡村大喇叭、惠及千万家”等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在提升治理效能方面,渭南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以2378个人民调解组织为架构的立体化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打造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构建起“市—县—镇—村—网格—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推动乡村凝心聚力,截至目前,完成综治视联网系统建设556个。制定村规民约2100多个,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类群众组织1300多个,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如今,放眼渭南全市,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跃入眼帘,一条条公路在旖旎如画的山水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渭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基础不断夯实,美好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数据来源:渭南市农业农村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