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航拍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项目(西安电子谷核心区)。 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 摄
又是一年春来到。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牢牢定格在陕西干部群众的脑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砥砺奋进不懈前行。
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立潮头,练好内功,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等发力施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
陕西工业体系完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陕西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大抓高质量项目建设,从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发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是支撑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主战场。
2021年10月,陕汽集团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达成合作,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重卡和新能源汽车两条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为目标,共建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
3月25日,草长莺飞时节。在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室,燃料电池开发负责人王滢正忙着核算数据。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却依托成熟的技术团队、先进的研发平台和创新的运营模式,成功获得资本青睐,同时企业联合上下游优势资源,在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榆林等地积极布局燃料电池产业,先后完成4.5T轻卡物流、49T重卡牵引、31T渣土自卸等燃料电池车型开发,累计意向订单超300台,为陕汽乃至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陕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表示,陕汽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为己任,2021年集团全年产销汽车20.09万辆,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清洁能源的突飞猛进发展,为陕西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隆基股份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打造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竞争优势,推动陕西制造由大到强向中高端迈进。
“光伏行业的本质是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说,隆基股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推动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已在部分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太阳能发电成本“一毛钱一度电”,为光伏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的趋势下,隆基股份进入产能扩张期。以陕西为原点,隆基股份面向全球布局光伏全产业链。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出货的光伏产品累计76GW,相当于3.4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
锻造陕西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必须推进制造业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为此,陕西省印发加快推进5G创新发展的意见,补齐工业短板,推行实施“链长制”,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8%,形成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陕西加快壮大实体经济,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攻坚克难中开辟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陕西牢记总书记嘱托,紧紧扭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通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动态联动、互为支撑,为产业和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赋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作为《星球大战》的超级影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毛涵的目标是让电影里可爱呆萌的球形机器人走进现实生活。
“我全程参与了球形机器人的研发过程,现在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毛涵说,2019年5月,他们研发的第一代球形机器人样机问世。经过技术完善,目前样机已经更新到第三代。
通过手机视频,毛涵向记者展示了球形机器人的形态和运动过程:直径60毫米的一个“球”,每秒能走2米,能急刹车,能自主转弯、爬坡、越障,还能下水。此外,它还有一双360度无死角的全景之“眼”,可以全方位察看周围环境,代替人工从事高危作业。
“科研项目再好,如果无法走向市场,终究只能停留在纸上。”毛涵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如何将研究成果落地、推向市场,是最大的难题。
“纸上成果”怎样才能转化为“市场新宠”?科研人员创业之路如何走稳?
陕西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紧扣科技创新,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建设;面向市场打通“两个通道”,着力打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通道;聚焦产业做活“两个链条”,创新链和产业链动态联动、互为支撑。以秦创原为舞台,三秦大地上演了一场生机勃发的“创业英雄汇”。
去年9月,毛涵团队入驻秦创原,成立西安清创交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0月,球形机器人项目团队获得550万元的意向融资。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作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旨在进一步发挥全省科教优势,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产业化步伐。在秦创原的引领下,2021年陕西举办各类路演活动130余场次,总窗口新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0家,各类金融机构在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科技金融产品42款。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21年,陕西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
陕西依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陕西南北狭长,跨度达800多公里,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板块。因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各异,三大区域板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体现眼光和胸怀,也体现责任和义务,还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做好保障。从各管“一亩地”到共下“一盘棋”,陕西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好项目安排和要素集聚,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22年3月,《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作为西安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一环,西安外环高速南段ZS-1合同段项目目前正在进行路面施工。
在项目现场,经理张高科正和施工人员一起忙着为最后一道工序“加码”。摊铺机、轧路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有条不紊地工作着,4000多名建设者正在为项目年内通车奋力拼搏。
干了17年公路建设,家门口的这条路是张高科认为最难啃的“骨头”。“这个项目靠近西安,工程时间紧,质量要求高,创新应用多,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张高科说,西安外环高速南段项目对于西安都市圈扩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作为陕西“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两条环形公路之一,西安外环高速南段项目建成后,将与外环北段等高速公路在西安外围形成总长270公里的大环线,可极大缓解西安绕城高速的交通压力,加快构建大西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大西安发展骨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都市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支撑能力。
2021年,西康高铁、西十高铁、引汉济渭二期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延长至黄龙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超全年计划11个百分点……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便捷满意交通,也为区域协调发展铺就平坦大道。
为加快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陕西紧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关中合力建设科创大走廊,推动陕北全面加快能源革命、转型升级,促进陕南系统迈向绿色循环发展,加快把各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综合协同优势。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从关中平原到陕南、陕北,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将迈出坚实步伐,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圈内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发展品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竞争力迈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三秦儿女意气风发,满怀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陕西日报记者 苏怡 许奥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