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张春德身材消瘦,熟练的把着锄头在苹果树下忙活着。对他来说,这十多亩果园是家里一整年的主要收入来源,管理好果园也是他20多年来最大的责任。
90年代初,在退耕还林的热潮中,家住延安的张春德响应国家号召,在山涧种下了第一棵苹果树。去往果园的山路一走就是20多年,小路依然崎岖,可当初一起种植的果农却陆续选择了进城打工。
像是跟这片果园有过约定,20多年来张春德尽心尽力,修剪、涂白、拉枝、疏果、套袋。行情好的时候一年可以收入9万多元,在把前半年果树管理的农资贷款还上后,还能剩些钱来维持五口之家的生活开支。
20多年的辛勤劳作让张春得深知这一行的辛苦,他不想儿子再走自己的路,用他的话说:“面朝黄土背朝天,苦一代人就够了。”
2019年张春德加入了“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扶贫助农计划。从此,通过“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平台的帮助,他的苹果实现了“产前销售”。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苹果树认养人来到苹果园体验苹果采摘,50多岁的老果农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开始试种苹果,从80年代开始,伴随退耕还林高潮,延安苹果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思路转变、技术转变、模式转变、品牌叫响的“三转一响”。
如今,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苹果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全市超过百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是农业第一大产业,更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然而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沟壑林立、山路崎岖,苹果园绝大多数位于山头上,天然的“梯田”条带型果园,虽给苹果带来充足光照和最佳口感,但也让机械化生产没有发挥空间,每一棵果树都靠果农们行走于山间,亲自栽种、养护和采摘,种植和销售两大困难长期阻碍果农的收入增长。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启动。依托延安世界级的苹果优生地及300多万亩的苹果种植体量,结合延安丰富的红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延安苹果“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数字科技”新生命。该项目也荣获“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优秀案例”和“2020中国果业十佳区域公用品牌塑造奖”。
同时,希望通过公益渠道为延安苹果赋予更多价值,在实现果农切实增收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借此在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寄托对延安的向往,诉说对延安的深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