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华山、蜿蜒的黄河、精美的皮影、高昂的秦腔......走进秦东大地,文旅瑰宝遍地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巍峨的华山 摄影 吴明玲
立足群众需求 繁荣艺术创作
渭南是中国戏曲艺术生息、繁荣之地,十年间,渭南市出台《关于传承保护和发展繁荣秦腔艺术的实施意见》,成功策划举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百年辉煌·渭南巨变——渭南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创排《根据地》《渭华星火》《黄河湾纪事》等20余部新剧目。
十年来,在渭南市创排的众多作品中,有不少获得了斐然的成绩,其中秦腔现代戏《家园》和小戏《哎呀呀》分别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特别贡献奖”和“群星奖”,《红梢林》荣获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最高荣誉“特别推荐剧目”,《红梢林》《洽川人家》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玫瑰花开》《洽川人家》荣获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渭南市擦亮“渭南戏曲之乡”品牌,唱响时代主旋律,描绘出新时代壮美篇章。
华阴老腔表演 摄影 吴明玲
满足文化需求 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基本因素。十年来,渭南市坚持标准化、均等化及城乡一体化,建成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大剧院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标,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分馆—服务点”三级网络全面贯通,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把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
目前,渭南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渭南市用数字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资源送到了群众身边和手边。
黄河湿地韩城段 摄影 彭一鹏
十年间,渭南市深入实施“戏曲进乡村”等惠民项目,举办“渭南市青年歌手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区域文化联动和“大地情深”公共文化边疆行文化交流活动,实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渭南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元剧场”“欢乐送基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四进零距”工程荣获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外国游客游丰图义仓 摄影 吴明玲
文化塑造旅游 旅游彰显文化
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十年来,渭南市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在带动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渭南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见》《渭南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构筑起文旅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通过实施“文旅+”和“+文旅”战略,十年间,渭南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91家,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17个、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个,华阴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韩城市、大荔县、临渭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目前,渭南全市A级旅游景区85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8个;传统村落85处(国家级33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合阳县洽川镇处女泉景区 摄影 彭一鹏
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文化根脉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渭南市拥有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7项国家级、112项省级,3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渭南市文物保护意识持续深化,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文物保护大会,印发了《渭南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渭南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实施意见》等,制定了渭南市第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以法律形式推进文物保护的刚性、传承的“活”性和利用的多样性。“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
十年间,渭南市持续进行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摸排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29909件(组),其中珍贵文物1884件(组);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9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列入“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十年来,渭南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非遗文化,生产了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培育了一批传统技艺传承人,新增了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渭南市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43人。渭南市韩城行鼓、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多次前往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演出,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
黄河岸边孩子在嬉戏 摄影 吴明玲
推进文化交流 坚持美美与共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十年来,渭南市既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对外交流中大力弘扬渭南文化,虚心学习其他文化。
十年来,渭南市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九曲黄河 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黄河岸边有非遗”渭南非遗海外传播活动等,让渭南非遗走向世界。渭南市还借助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富集的大美渭南。
十年间,渭南市先后引进《天下黄河》《朱鹮》《红色娘子军》《司马迁》《平凡的世界》《主角》等60余场高品位的精品剧目,让渭南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同时,渭南市的精品文化走出渭南,走进甘肃、云南、山西、广东等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区域文化联动,实现区域文化交流互鉴。
十年来,渭南市秦腔现代戏《家园》《李仪祉》《天国的百合花》《红色经典》先后在马来西亚、“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以及北京、香港等地巡回演出50余场次,进一步提升渭南文化的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
外国游客学习制作华州皮影 摄影 吴明玲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这十年,渭南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旅融合加速推进。下一步,渭南市将坚持文化铸魂、旅游强体、文物守线,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业态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推广融合,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 吴明玲 巴音查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