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新业态 激发古城新动能 西安上榜全国旅游满意20强城市
2022-12-05 09:01:29来源:西安晚报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近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举办的“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根据2012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共十年四十个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2012-2022全国游客满意城市20强,西安、重庆、杭州等城市入选。

  沉浸式体验开启文旅场景新思路

  作为全国文化旅游“热搜城市”,近年来,古城西安紧跟潮流,积极打造高颜值、文艺范儿、沉浸式的文旅项目,加快构建主客共享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初步摸索出体验、融合、科技“三张王牌”,开启了沉浸式体验亮点突出、多元业态融合出圈、数字赋能文旅创新发展的文旅市场新局面。

  再现大唐街市盛景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用沉浸式的“唐潮”之旅实力“出圈”。穿行在街巷中,太上玄元灯、花萼相辉楼等1∶1还原的影视化场景。李白诗酒当歌,胡姬曼妙独舞,狄仁杰探案解密,还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李必……让市民游客在真切感受唐代长安气息的同时,已然忘记真实身份,纷纷自许“大唐人”。

  同样,每当夜幕降临,充满着上世纪80年代怀旧意味的易俗社情景式文化街区“东邦哥”,就成了很多老西安人的打卡地。东邦哥的家、教室、电影院、小人书摊以及火车站、电车等昔日生活场景被高度复原,给人沉浸式的独特体验,好像一回头就能看见躲在角落里的小伙伴。

  此外,大唐不夜城簋唐楼沉浸式市井文化街区、陕西大剧院沉浸式悬疑互动剧场作品《大剧院II:折叠层》、大唐芙蓉园《寻梦·芙蓉里》大唐仕女空间站等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演艺,通过积极发掘自身旅游项目的特色与亮点,不断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激发文旅消费新潜力。

  作为文旅“新宠”,沉浸式体验打开了西安塑造文旅场景的新思路。在注重挖掘独特文化底蕴的同时,将文化蕴含的价值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能文旅行业,打造一张具有西安特色的文旅发展新名片。

  多元化业态营造文旅消费新空间

  时尚手办、各式糕点、现磨咖啡、化妆品……夜晚在西安“后海”停放的汽车后备箱内,各种手写的招牌和特色商品吸引着市民游客,带来别样购物体验。

  全国首家实景沉浸综合解密项目《密城·白鹿原》,利用白鹿原影视城仿关中地区民国建筑场景,融合“线下RPG+密室逃脱+剧本杀+实景演艺”等多元化业态,让解密过程更加紧凑、刺激。景区的《夜谭·白鹿原》梦幻山谷光影秀融光影艺术、自然景观、特效装置、科技手段为一体,为游客打造沉浸式光影体验、震撼的视觉效果。

  此外,在文旅融合日益深入的当下,以“电竞+文旅”形式构建的全新商业和消费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消费体验。即将建成的西安曲江电竞文化公园以“文化+体育”为核心,以场馆、园区为载体,让电子竞技、潮流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的互促互融,不断激发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

  在今年的“长安夜·我的夜”第三届夜游嘉年华活动中,西安重磅推出两大电竞沉浸之旅路线,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极佳的现场体验感。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西安市下一步将深化“文旅+工业、教育、农业、科技”多元业态融合,提振文旅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活力,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西安样板”。

  科技加持解锁文旅发展新密码

  让历史不再“高冷”,当文物与后人“对话”,西安博物院“乐居长安”展馆设置VR漫游平台、陕西考古博物馆漫游虚拟展、西安城墙景区的数字藏品……这些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游客带来有温度、可感知的全新智慧体验场景,成为文旅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让参观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以文化赋能旅游,用科技刷新体验。今年中秋及国庆期间,沣东华侨城OCT1314摩天轮用流光溢彩的光影秀呈现出一场场时尚前卫的视觉盛宴,成为西安城市夜间消费新亮点。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文旅新模式、新场景不断“蝶变”的过程中,做优新兴业态,拼抢新赛道。西安将借助新媒体平台、数字技术、“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探索数字产业与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路径,为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越来越多主客共享的文旅项目出现在广大群众的身边,在“重体验+高融合+强科技”三张文旅新场景王牌的加持下,西安将进一步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努力开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蓝海。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