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激发创造活力 创新传承非遗
2022-12-27 08:42:14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柳洪华责编:高岗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之一,继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之后,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陕西共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省级67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581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活态传承系统性保护

  当泥塑产业成为老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小村庄变成了旅游民俗村,凤翔泥塑这个曾经的“泥耍货”已然成为当地人的“聚宝盆”;当传统刺绣艺术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核心技艺,形成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的扶贫就业机构,无数绣娘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乡村的幸福生活;当玉米皮和小麦秆“变废为宝”,成为一项带动一方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洛南草编凭借精湛的手工编织技艺闯出了一方天地……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陕西省的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非遗工坊、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作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典型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这只是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众多亮点中的一个。

  华灯初上之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前总是人潮涌动。已经有序运行了15年之久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凭借“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让这一场景成为西安市文艺北路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同时有效促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眉户两个剧种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还持续开展“秦腔进校园”活动,通过常态化教学、开设选修课、组建秦腔社团、创新表演剧目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将秦腔艺术普及融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让诞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艺术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

  为更好构建非遗保护体系,全面增强非遗保护活力,近年来,陕西先后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度,积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一批珍贵、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管理体系得到健全完善。

  为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陕西打造全国首个以秦腔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建设5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52个省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全面扩大陕西非遗影响力。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起草形成《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让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创新发展擦亮非遗品牌

  时而激昂雄劲、时而悠扬典雅的曲调从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中传出,轻盈优美的《霓裳羽衣舞》再现大唐风采。抖音直播间里,拥有逾百万网络观看量的唐代宫廷燕乐《鼓》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也看到了“千年活化石”西安鼓乐的“重生”。

  2006年,东仓鼓乐社进驻大唐芙蓉园。多年来,东仓鼓乐社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努力探索,为非遗保护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也让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有效发挥非遗时代价值,近年来,陕西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为全省近5万名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非遗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陕西已设立省级非遗工坊52家,12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形成了配套齐全、产业聚集、协作推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陕西积极搭建多样化产品销售平台,引进知名品牌电商和相关企业,培训农民网上销售能力,拓展销售渠道。目前,陕西省90%的非遗工坊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近三年,淘宝、京东、拼多多、微店等主流网络销售平台涉及陕西550余个大类、9.8万余件非遗产品和350余家网店,年销售额达2.2亿余元,带动3.2万余人次就业、8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陕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活动,让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2022年,陕西举办“非遗购物节”,360场活动销售额近2000万元;依托延安市宜川县壶口瀑布景区,举办九曲黄河·魅力非遗——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开展“触摸历史 创新传承”非遗融合创新与传承发展案例征集活动;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旅游精品线路、研学产品。

  同时,陕西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全面扩大陕西非遗影响力,不仅着力打造“陕西传统工艺大展”“陕西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黄河记忆非遗展”等品牌活动和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产业,还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风秦韵”海外文化交流等非遗推广活动,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做出积极贡献。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将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加大非遗文化国际传播力度,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陕西日报记者 柏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