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出圈 陕西文物来啦 唐三彩乐舞俑亮相央视2023诗词大会
2023-02-01 09:15:55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跨界出圈 陕西文物来啦 唐三彩乐舞俑亮相央视2023诗词大会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201084957

  何尊

跨界出圈 陕西文物来啦 唐三彩乐舞俑亮相央视2023诗词大会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201085005

  秦陵铜车马

跨界出圈 陕西文物来啦 唐三彩乐舞俑亮相央视2023诗词大会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201085009

  唐三彩乐舞俑

  1月31日晚,收藏于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的唐三彩乐舞俑亮相当晚央视综合频道热播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

  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陕西文物多次亮相《中国诗词大会》,如此跨界出圈,让观众在体味古诗词韵味的同时还能与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载歌载舞的唐三彩乐舞俑

  1月31日晚亮相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唐三彩乐舞俑(一组),现收藏于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该组八件女俑中,分为乐伎、舞伎两个部分。乐伎四人,以琵琶、竽、觱篥(bì lì)、排箫进行伴奏。舞伎四人,头戴鸟冠,身着红、绿、黄三色长裙,翩翩起舞。据专家推测,此组乐舞俑所表演曲目应为唐代《鸟歌万岁乐》或《天授乐》。

  唐代的宫廷乐分为 “坐部伎”和 “立部伎”,《鸟歌万岁乐》是 “坐部伎”中的一部,深受当时宫廷贵族喜爱。《旧唐书》记载,《鸟歌万岁乐》为延载元年(694年)女皇武则天所创作。据说,当时宫中,有只能讲人话的鸟,经常喊“万岁”。武则天便以此为灵感,创作了《鸟歌万岁乐》。表演此乐舞时,舞者头戴鸟形冠,身穿红色衣裙,一边模仿飞鸟的动作,一边口喊“万岁”。

  何尊讲述“中国”故事

  “大家好,我是何尊,来自三千年前的周朝,我的主人是一位叫作何的贵族,我现在就住在陕西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见过我的人都说我长得很好看,也很喜欢我。其实我秀外慧中,肚子里面装着‘宅兹中国’四个字,这可是十分珍贵的铭文。”这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首场节目的“诗词小剧场”中,“何尊”的自我介绍。

  “何尊”肚子里不仅仅是“宅兹中国”四个字,而是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锡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惟王五祀。

  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的大概意思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这里提到的“中国”二字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历时八年成功修复“大秦豪车”

  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华彩亮相。

  1980年,在秦陵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考古人员发掘出土了两乘铜车马。 铜车马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出土时碎成3000多块。一号车损坏情况最为严重,残破成1325块,断口2069个,缺失473处,大部分部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与锈蚀;二号车损坏状况也相当严重,残破成1685块,断口2244个,缺失316处,裂缝55处。如何修复几乎“粉身碎骨”的铜车马,成了摆在文保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伞盖碎成了316块,其直径122厘米,最厚处是3毫米多,最薄的地方只有0.8毫米,发生了严重氧化和变形,修复时根本不知道原来什么样。它的弧度如何、焊接怎么解决、如何组装,对我们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秦陵铜车马发掘、迁移、清理修复的亲历者吴永琪称,铜车马很多地方都比较脆弱,一旦失误就可能对本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修复中最大的难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矫形,一个是焊接。

  为了保证修复质量,由考古、文物保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专家组成清理修复小组,从1982年开始对2号车进行修复,到1988年一号车修复完成,整个铜车马的发掘、修复、整理共经历了8年时间。当3000多块青铜碎片成功地复原为有着“青铜之冠”美誉的铜车马后,举世震惊。

  历经沉浮的大盂鼎和大克鼎

  2022《中国诗词大会》第三期节目的“诗词小剧场”环节中,大盂鼎和大克鼎两件“国宝”齐亮相。这两件出土于陕西的文物几经流转,曾经归一人所有,聚首北京;又曾经被深深掩埋在苏州一条幽静小巷深处,躲过了侵华日军的劫掠。

  清道光年间,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眉县礼村,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形体较小的盂鼎,故将大鼎称为“大盂鼎”。同治七年,收藏家潘祖荫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手中获赠大盂鼎。

  清光绪年间,大克鼎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者有克鼎七件,为将它们区分开来,故将大鼎称为“大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亦即为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和大克鼎一同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二鼎倾尽全力。尤其是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无奈决定将二鼎再次入土埋藏,躲过日军的数次搜查,得以安然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慎重考虑,潘达于认为“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文物只有置之博物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1951年,即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无偿捐献青铜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以及其他珍贵文物200余件。潘达于在书信中写到,全家心愿是国宝“贮藏得所、克保永久”。1951年10月9日,《新民晚报》刊登消息《潘达于捐献两古鼎》,提到“潘家以其累世珍藏古物捐献政府,不但表示其对政府的热爱和信赖,同时对于新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贡献”。

  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伊始,历经劫难的二鼎得以展出,轰动全国。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实用美观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2021年,农历新年,冬去春来,一元复始,也是万象“庚辛”。《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再度登上CCTV-1的荧屏。在节目中,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引起观众极大兴趣。这件青铜犀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犀尊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这件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犀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是一头体态雄健、肌肉发达的犀牛,它正昂首伫立,尖尖的双角竖直向上,双眼专注地望着前方。犀牛的眼睛由珠饰镶嵌而成,虽然不大,但却神采奕奕。四只粗壮结实的腿有力地支撑着健壮的身体。虽然是以青铜制成,但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受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虽然肥厚,但结实有力,富有弹性。

  坚守初心,探寻诗歌之源。转眼间,《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走到了第8个年头。在与中国诗词的邂逅里,我们见识了诗人飒爽豪迈的英姿、怀古伤今的悲愤、思乡念友的情感、充满智慧的哲理……它们一起汇聚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壮丽画卷。(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