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那断桥之上,梅树之下,好个少年……”
4月1日,高亢嘹亮的秦腔响起。在好腔调·2022新古典戏曲季中,秦腔剧目《再续红梅缘》作为4月展演的首场演出,亮相浙江省余杭苕溪大剧院。
尽管已经演了4年、近百遍,主演李梅还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举手投足到眼神唱腔,每一次表演都力求状态和效果达到最好。
“这是全国两会后的第一次跨省表演。我不但要演好戏,还要推广好秦腔,传承好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焕发光彩。”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文化”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的关键词之一。全国两会结束后,李梅第一时间将全国两会“好声音”宣讲给群众。
3月17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李梅传达了全国两会精神,同大家分享参会感受和履职收获。她说:“要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党的建设、精品生产、演出推广、人才培养、机构改革等工作,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先锋。”
这次到浙江演出,李梅不但主演这部第二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特别奖获奖剧目《再续红梅缘》,还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多名年轻演员参与剧目演出的台前幕后工作。她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传帮带,用成熟的演员来带青年演员,在实际表演中传承,把戏曲文化更好地发扬下去。”
兴文化,关键要育新人。此次浙江之行李梅注意到,参加展演的无论是国家级、省级院团,还是自营剧团、戏曲学院,京剧、昆曲、黄梅戏、粤剧等26个剧种新人频现、人才辈出。这更加坚定了李梅致力于戏剧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李梅说:“作品是要靠表演者来呈现的,只有不断提升演员的整体素质修养,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能够征服大家、让观众感动的人物,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乘着时代的春风,李梅仍奔走在传承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路上。回归本职工作,她表示要努力推动建设以培养地方传统戏曲人才为特色的戏剧学院,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戏曲教育上升通道,搭建戏剧人才专、本、硕“立交桥”和“直通车”,进一步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上下功夫,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陕西日报记者 李羽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