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
2023-05-23 17:40:0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浚喆责编:高岗

  5月22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学员们现场演出教学曲目,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陕北民歌视听盛宴,画上项目结项圆满句号。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_fororder_图片8

结业汇报演出合影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推动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教授、知名艺术家、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专家、陕北本土优秀文化学者组成核心教学团队,通过开展集中授课、名家讲座、理论研讨、田野采风、实践演出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陕北民歌艺术人才,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项目实施期间,来自全国11个省区的30名学员汇聚一堂,互帮互学、博采众长,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并进一步壮大了陕北民歌的演唱队伍,扩大了陕北民歌的社会影响。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_fororder_图片9

陕北新民歌代表人物,陕西音协流行音乐专委会理事,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青优人才朝朝演唱《人爱人》  

  观看完汇报表演,观众耿欢欢说:“精彩的演出令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没想到,陕北民歌如此有魅力!学员们的专业演唱与民族乐团的现场伴奏完美融合,让我对陕北民歌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谈及观赏感受,延安大学校友张新童激动地说到:“当一首首陕北民歌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仿佛直接将我拉到了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一曲曲信天游,天蓝了,草绿了,山坡上的老汉、娃娃和婆姨们都陶醉了……让我沉浸在民歌的海洋里,十分享受!”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_fororder_图片10

学员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李野发言   

  回顾这段学习陕北民歌的经历,学员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李野表示:“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批优秀的授课教师和项目组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他们通力合作,共同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感谢他们耐心的指导和热情的教学,让我们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地学习了陕北民歌的知识和演唱技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陕北民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讨陕北民歌,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转化为我们的艺术实践,为推动陕北民歌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_fororder_图片11

延安大学副校长吕达讲话现场  

  作为该项目的承办方,从申报获批到项目实施,延安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大学副校长吕达表示,陕北民歌作为黄土文化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结业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艺术传承的新起点。希望鲁艺学院会同项目组进一步认真梳理《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各个环节、各个模块成果,总结成功经验,着力打造学科建设的品牌和亮点、使陕北民歌教学的特色更鲜明,传承保护的底蕴更深厚;希望学院以此次项目实施为契机,有效整合利用多方面的宝贵资源,搭建学术交流与发展有效平台,进一步巩固深化项目成果,扩大成果影响和社会美誉度;希望全体学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鲁艺人的责任和校友般的情怀,持续关心支持延安大学的发展,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努力开拓陕北民歌艺术发展的新境界。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结项仪式成功举行_fororder_图片12

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李兴池讲话现场

  观看完学员们的精彩演出,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李兴池为该项目圆满收官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这一活动的成功举办,将对陕北民歌艺术人才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老师们、同仁们,通过参加延安大学承办的这次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活动,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加热爱陕北民歌,宣传推广陕北民歌,为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做出贡献。” (文/图 刘君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