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窑“青瓷提梁倒灌壶”(一级文物)
在中国-中亚峰会的新闻中心,一件以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展示的国宝级文物五代耀州窑“青瓷提梁倒灌壶”,引起了八方来宾的浓厚兴趣。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国瓷器与丝绸、茶叶一道,唤起了世界探索东方的热情,最终在搭建起贯穿东西方的瓷器之路。
一千多年前,包括倒灌壶在内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耀州青瓷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今天,“一带一路”的东风让千年古耀瓷重焕生机,耀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倒灌壶是最负盛名的作品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位农民无意中挖出一个瓷壶。1982年这位农民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见到了这件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觉得它大有来历。经过专家鉴定,当时确认这是北宋时期的成品,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至于它怎么会流落民间,埋藏地下,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这是一只什么壶?在这只神秘的壶中到底藏有什么样的“暗道机关”呢?
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禚振西老师介绍,严格来说,倒灌壶是一件酒器,而不是茶壶或调料壶。为了解开此壶的秘密,专家们对此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此壶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因此,此壶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用什么方法制作出倒灌壶呢?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现场示范,原来倒灌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倒”着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壶形;再将准备好的导管放进壶胎内部,然后再将成型壶口封上,进炉烧制。由于倒灌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比起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壶密封得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很多外国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倒灌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讲卫生,真了不起。”
禚振西老师认为倒灌壶的“玄机”并不完全在这里,它的出现还代表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此壶造型结构极为独特美观,集鸟之王凤凰、兽之王狮子、花之王牡丹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故民间称之为“三王壶”。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底径7.5厘米,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工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反映出耀州窑古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和智慧,实乃耀州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唐宋时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耀州瓷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现在西边中东的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坦桑尼亚,东边的朝鲜半岛、日本,南边的越南、斯里兰卡,均有耀州瓷文物出土。当时耀州窑可以根据西洋人的需求进行定制,现在发现的耀州窑文物中就有非洲人头像和罗马人形象……”现年86岁的禚振西说起耀州窑,满是兴奋和自豪。据禚老回忆,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出土了300多件青瓷盘、碗标本,这是耀州窑考古调查之始,也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揭开了耀州窑和耀瓷的神秘面纱,“当时请北京故宫的陈万里先生鉴定。他是中国陶瓷考古的大师和奠基人。次年,陈万里、冯先铭及助手李辉柄来到黄堡镇调查,发现了该窑址。”
1984年到1998年间,是耀州窑黄堡窑址的考古挖掘期。耀州窑遗址的成功发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发掘出土了唐至元明各时代数以逾百万计的各种陶瓷器标本,其中可复原器物有数万件。
在禚振西团队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国家先后建立起“耀州窑遗址”保护厅和“唐三彩遗址”保护大厅,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这也是当今中国发掘的窑址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文化层叠压关系最清楚的古陶瓷艺术珍贵遗产,更是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古耀瓷惊艳亮相火爆出圈
2022年我国第一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并在国内外火爆出圈。其中,古陶瓷展区用400余件(组)珍贵耀瓷文物,以考古的角度,深情回望了陕西千年古耀瓷的辉煌历史,掀起全国观者的打卡热潮。“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耀州窑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东到河南西到甘肃,南达两广诸多地区,形成了从南到北、独具特色的庞大耀州窑系,无可争辩地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著名陶瓷文博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小蒙介绍,耀州窑自唐代创烧以来至今窑火不绝,延绵千余年的历史中已形成规模较为庞大的耀州窑系,其内涵丰富多彩,堪称一座宝库。也是因此,耀州窑的考古发掘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列。
现在,倒灌壶作为耀州窑的标志性代表作之一,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奇巧神妙的构思、精美细致的纹饰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其复制品被人们大量购买,用于馈赠亲朋和收藏。同时,倒灌壶的复制品也作为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的领导和外宾,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光大耀州窑文化的使者。
耀瓷,正在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成为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梅 图/陕西考古博物馆提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