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上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培养知农爱农青年人才
2023-06-12 16:30:17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今天的学习很有感觉!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真切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在田地里,我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教过我的知识和本事。”2022级的李智璇同学激动地说。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田西村开展的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地头”思政课上,她充分认识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毕业后也要发挥专业特长,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怀着一腔热血、一片真心、一份执着的“新农人”逐梦沃野,他们用知识、文化和信心在家乡的沃土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实现了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蜕变。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起步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始终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近年来,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据涉农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全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乡村振兴“大思政课”,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鲜活的事例、火热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中“学思践悟”,引导学生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培育报效家国的厚重情怀,为“乡村振兴,强国有我”倾注青春力量。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农”字特色大思政课教学体系。

  学校以入选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过程管理,构建“农”字特色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立课堂意识形态规范制度,将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共同作为育人主阵地,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功能,使教师人人都是“思政教师”、课程门门都有“思政功能”。此外,还推动《实施“正禾”育人工程 构建思政课实践大课堂》,建立健全推进“正禾”育人工程落实的有效机制,以机制创新提升工程建设质效,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聚焦三教改革,打造耕读教育课程思政品牌。

  学校着眼破解思政教育“入耳入眼易、入脑入心难”等难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过程中,结合涉农院校办学特色,秉承“力耕勤读、尚德强能”的耕读文化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涉农专业中将耕读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以耕读教育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品牌,形成了“通识课(耕读文化传承经典课)+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入耕读文化)+第二课堂实践课”的耕读文化课程。通过实践与探索,学校耕读教育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生学农的热情持续高涨,许多学生回乡创立农业企业、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涌现出了一批深入农村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

  创设田野课堂,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学校营造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情景,创设从校内到校外多种类型的田野课堂。一方面,搭建教师田野课堂,组织教师到周边广阔农村亲身体悟历史环境,收集经验材料,以直接经验反哺理论教学,从教师主体角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田野课堂,校内田野课堂从田野教学环境的营造入手,建设耕读文化馆、《郑国渠》情景剧等场景打造田野教学校园微景观,通过引导学生“回到现场”,感悟历史情境,从而提升责任担当。在校外田野课堂,依托杨凌示范区丰富的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将“课堂”搬到“田间”,推行思政名师专场报告、基层干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历分享、思政骨干教师现场教学、师生田间劳动教育等多形式串联的特色田野课堂,用“实践”武装“思想”,推动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用双眼观察城乡融合新图景,提高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把乡村基层作为踏实苦干、砥砺自我的“练兵场”。

  学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三教改革、创设田野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的切身体验中,洞悉乡情民情,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增强做乡村振兴生力军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作者:张伟 陈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