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文化人,构筑“红金绿”交融育人的大思政课
2023-06-12 16:22:28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陕西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陕西中西部,地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学校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为,长期秉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德技并修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近年来,学校立足省情校情,围绕新时代伟大实践,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程中注重以文化人,将陕西丰厚独特文化与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革命文化、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农耕文化蕴含的资源、故事和精神,构筑红色文化为底色、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色、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红金绿”交融育人的大思政课,着力培养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新人。

  以红色文化铸魂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坚持把陕西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增强理论的深度和温度,坚持把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增强实践的高度和广度,让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深入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聚合渭华起义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扶眉战役纪念馆、延安革命旧址等地蕴含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实践成就以及英雄事迹等各类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融进课程,打造地域鲜明的红色思政课程群,为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心怀复兴大任提供丰富的文化课程给养。充分利用陕西红色旧址遗址,着力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倾力打造红色文化陕西之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让学生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悟红色精神,使学生读懂历史、铭记历史,增强思政“金课”铸魂育人实效。

  以优秀传统文化润心 涵养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色品质。学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广大学生传承中华美德、涵养家国情怀。

  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政课育人实践,在眉县张载祠、武功县苏武纪念馆等组织开展现场教学,让广大学生体验张载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的胸怀,感悟苏武宁死不屈、不辱使命的气节等,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责任感,推出首部师生原创舞台情景剧《郑国渠》,全面展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艰难过程,充分展示郑国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创新文化育人的新路径、新方法,开展校园“中华经典晨读”,让广大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文化中启迪心志、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以节庆文化为抓手,实施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生活式”思政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举办非遗、古典文学、周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感染熏陶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引导广大学生传承中国精神、践行中国价值,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农耕文化固本 服务乡村振兴

  绿色是农耕文化的鲜明底色,也是涉农高校的鲜明特征。学校始终立足陕西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化资源禀赋,结合涉农高校育人的目标和特点,把赓续农耕文化与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贯通,让广大学生厚植爱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

  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陕西厚重的农耕文化底蕴和杨凌独特的农科资源优势,在杨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田西村、王上村、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学校豆村农场等地,把“课堂”搬到“现场”,用“实践”武装“思想”,创设田间地头思政课,强化劳动教育实践,让广大学生知农时、体农情、察农需、志农事,组织师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构建农耕文化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实施“正禾”育人工程,建成“耕读文化馆”,创设“后稷文化”校园文化,组织“百名教授进百村”“万名学子进万村”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开发《耕读人生》《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等教育读本,开展“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形成“通识教育课(后稷文化传承课)+专业教育课(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耕读教育元素)+第二课堂实践课(以劳动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为主)”的课程体系等,让广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作者:张伟 陈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