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黄河“绿色城墙” 推动府谷高质量发展
2023-07-05 17:11:1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娜责编:高岗

  绿草如织、果棚飘香、绿树环绕,6月的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开展,通过“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在400多天的时间里,改写了曾经“下一场雨,脱一层皮,发一回洪水满沟泥”的历史,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稳定性,有效拦截黄河入沙量,筑牢了黄河沿岸的“绿色城墙”,激发乡村振兴潜能和活力,为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府谷模式”。

  立下军令状  保证生态安全

  府谷县位于陕西最北端,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入陕第一县,黄河在府谷境内流经108公里。府谷是全国138个防治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年输沙量约为11148万吨。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的采砂排渣场问题, 给本就生态脆弱、含沙量大的母亲河造成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沿黄生态安全。府谷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以2020年为基线,当时的府谷沿黄地区天桥段的废弃矿山现场一片凋敝,满目疮痍。为推动沿黄生态治理高质量开展,府谷县成立了工作专班,立下了军令状,要为保卫黄河生态,构建黄河生态安全绿色屏障,提供“府谷模式,府谷担当”,让绿色成为府谷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年2月,府谷围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和数据摸排,在国家和省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申报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对5处废弃采砂场、4处废弃采石场、3处排渣场、2处煤矿废弃井口及工业广场进行专项修复治理,总建设规模900亩。

  然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消除废弃矿山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由黄变绿”的阶段性目标绝非易事。

  为高标准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府谷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消除安全隐患、修复受损土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重点,拿出绣花功夫,对分布在沟沟壑壑的渣土垃圾和危岩等污染物质进行及时清理,同步开展废弃采坑填埋、封堵、土地提质增效、田间道路改造、农田林网建立、植被重建等数十项修复治理工作,在完成生态修复目的的同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底,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下足绣花功  激活“沉睡资本”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如果说“由黄变绿”已经实现了生态修复的初级目标,那从发展规律来看,生态保护只有真正实现了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农民作为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使农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才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管理。

  为彻底解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府谷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打出组合拳,将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相结合,开展蔬果大棚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林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配套建立,切实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项目实施后,当地村组更将本次治理作为推动集体经济壮大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调动农民参与种植、田间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种植信心和收益,使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据了解,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不仅直接带动了采摘园和林果区的“蔬果经济”,还为当地群众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采摘园可实现收益约80万元/年;经济林果区,预计可为村组带来不低于20万元/年收益。

  随着府谷县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绿树固碳、土壤固碳潜力被不断激发,区域内的“双碳”贡献率也将得到倍数增长。如:草地植被恢复后每平方米固碳量约为350克,600亩草地的固碳量可达到140吨左右,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从“绿起来”“富起来”到“稳起来”。

  从废弃矿山,压占土地对沿黄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到绿树成荫,护岸减沙对黄河流域生态治沙调沙作出贡献,再到瓜果飘香,农民致富,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受人民欢迎的“民生工程”,府谷“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不仅从根子上解决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样板,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提供了新样板。(文 杨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