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统一安排部署,着眼于守底线、追高线、打基础、利长远,全面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探索监管创新,强化能力建设,打造阳光食安智慧监管新模式。
数字赋能监管,将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
摄像头为眼、互联网为腿、系统平台为脑,是西咸新区探索新型“阳光食安”智慧监管的创新模式。西咸新区“互联网+阳光食安”智慧监管平台推行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直播后厨,眼见为实”,通过在原料清洗、切配、烹饪、专间、消毒、原料库等关键环节安装智能摄像头,将食品加工等各类图像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实时传送到互联网上的方式,确保监管部门、入网单位、消费者可实时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全方位对餐饮单位原材料出入库、后厨操作、环境卫生情况、人员管理、自查自评等情况进行监控,保障辖区群众对食品安全卫生的知情权,做到过程阳光透明。手机扫描二维码,餐厅后厨尽收眼底;食品进货、晨检及加工实况等各项公示信息一目了然;监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开启电子巡查,消费者还能对食品安全问题“一键举报”……推行阳光食安智慧监管系统以来,西咸新区市场监管成功搭建西咸智慧阳光食安平台,平台建立指挥中心、监管人员、市场主体三级管理架构,构建电子化全程追溯、信息化监管、网络化公示三大体系,覆盖新区5331家食品单位,安装摄像头4080个,后厨直播1066家,APP下载次数15万余次,消费者浏览量达65万余次,实现对辖区重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小时在线监控,延伸监管触手,拓宽监管领域。
线上线下结合,助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
按照国务院食安办关于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要求,西咸新区紧抓“建制度、配人员、明职责、强机制、建档案”五大关键点,推动食品安全责任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创新使用“阳光食安”平台助力“两个责任”落实。一是便利包保,辖区各级包保干部可通过“阳光食安”平台实现远程在线包保,平台将“五定防伪技术”(定人员、定位置、定时间、定场景、定设备)作为落实各级包保干部责任的重要抓手,通过智慧监管、大数据分析实时查看包保情况,做到数据互通、有效包联、高效监管,圆满完成上半年包保任务;二是助力监管,智能摄像头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汇集到智慧监管平台,通过AI智能分析,实现对餐饮单位原料管理、后厨管理、人员管理等环节中发生违法行为进行智能预警、证据抓取的靶向线上的执法处置,包括着装规范预警、行为规范预警、有害生物预警、逾期预警、温湿度超标预警等,违规行为被捕获后会自动推送给企业端和执法端系统,助力监管,倒逼提高市场主体规范经营;三是夯实主体责任,企业主体使用阳光食安商户端APP上传证照信息、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风险排查清单等信息,平台汇总形成“一企一档”数据库,通过“阳光食安”平台完成每日自查信息上传,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
发挥平台优势,多措并举破解监管难题
西咸新区“阳光食安”智慧监管平台上线以来,依托智慧网络,实现了食品安全由“事前监管”向“全过程”监管,辖区食品安全监管总体形式得到极大改观,监管人员工作量逐渐下降,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一是通过电子巡查,促推监管效能上台阶,借助“阳光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基层监管人员化身“云监工”,手机随时随地在线监管,一日巡查上百户,线上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远程督导整改落实,让食品安全隐患无处遁形;二是全流程覆盖,保证监管过程无死角,通过“阳光食安”平台,基层监管人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一键完成8项任务办理,如智慧通知、企业查询、考培管理、监管任务发布、台账监管、智能报警监管、电子巡查整改等,足不出所,实现精准监管,全程覆盖,扫清监管盲区;三是提升监管效能,监管人员借助“阳光食安”平台,实现一人多职,一职多能,以前需要多人协助,几天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仅需“一人一机”,就能完成日常监管、投诉处理、调查取证等工作,解放了监管力量、提升了监管效能;四是全程阳光公开,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通过推广宣传、现场指导、分批培训、消费点评等方式,积极调动经营户、消费者热情参与,提升群众对阳光食安系统的认同度,倒逼经营户规范操作、诚信经营,实现行业主体自律、社会共建共治。
下一步,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持续推动食品安全 “两个责任”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高水平智慧市场监管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治理,逐步推进阳光食安全覆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织牢织密品安全防护网,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 史耀锋 杜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