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唐朝。
唐朝是气象万千的唐朝,是诗歌四溢的唐朝,是物阜民丰的唐朝。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中秋节,就起源于唐,发源于长安。此刻不妨以举杯邀月之意,梦回长安,随记者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旅行,陶醉在盛世大唐的皎皎月光里。
你知道吗 西安是中秋节发源地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可你知道吗?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公元621年农历八月十五,高祖李渊御驾亲迎李靖班师回朝。当时,有胡人敬献馕饼庆贺,李渊品尝后,食指大动,立刻给御膳房发话:“备好两盘馕饼,今晚要与民同赏秋月,共庆大捷!”谁知“两盘”被误听成了“两万”。此时已近中午,御膳房纵有神通,也做不出这么多饼,便令全城所有的酒肆饭庄和大户人家,立即赶制馕饼,分发到各家各户。
至夜,高祖出宫赏月,发现街道两边商家、住户门前都明灯高照,且设有桌案,上面摆着馕饼。顿时诗兴大发,出口一句:“仲秋祝大捷,囊(馕)饼圆如月。”从此,中秋便正式成为节日。此后的岁月里,每到中秋节的前几天,长安城就开始弥漫浓厚的节日气氛了。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秋节的发源地。
想知道吗 唐朝人怎样过中秋
如果穿越回唐朝过中秋,会有怎样的体验?如果我们乘上时光穿梭机,或者打开任意门,在长安进行一场中秋奇妙游,就会看到许多与今天遥相呼应、别有意趣的民风民俗。
中秋节作为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自然少不了宴请聚会。八月十五,街市上熙熙攘攘,商贩们的美酒鲜食、馕饼瓜果拉动内需。鲜衣怒马的富贵人家早早便预订了酒家饭食,阖家欢度;布衣粗食的普通人家,也要想方设法,尽量置办瓜果,家人团聚。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中秋,三秋至此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文人墨客齐聚,品酒斗诗,赏月作词,抒发心中的所思所想。李白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杜甫叹“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高适说“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全唐诗中,八月十五的赏月诗就有百余首,60多位诗人写下无数寄情月亮的诗句。
一轮圆月下,一壶酒、一枚饼、一家人,简简单单的白描,便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美学并存的画面了。
不知道吧 西安这些街道名称都来源于唐朝
神游唐代长安时,你是否隐约发觉,有些地名似曾相识?没错!西安的一些街道名称都来源于唐朝。
朱雀大街。西安城墙的朱雀门是唐皇城的正南门,门下就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当时叫作天门街。韩愈所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就是这条街。
北边的大明宫街道因大明宫遗址得名。唐长安城有三大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被称为“三大内”。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接下来,当数东边的兴庆路。这里因兴庆宫而得名,唐玄宗、杨贵妃常在兴庆宫内举行活动。李白就是在此处沉香亭里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西大街附近的大小学习巷,相传在唐代,众多胡人因为仰慕长安,来到周围定居,学习汉语和唐代习俗,因此得名。
此外,很多道路的命名,都和唐长安城的108坊有关。比如长乐坊,是西安城区内仅存的承袭了唐代坊名的道路,这里曾是天家王公的宫殿府邸所在,现在虽已成为市井街头,但依旧车水马龙。
至于和年号有关的贞观路、长安路、开元路;和历史遗迹有关的曲江池路、兴善寺东街、含光路、龙首路等,不胜枚举。只消轻轻念起这些地名,就无形中接通了神游大唐的时空隧道。
记者带你逛古城 真正做个唐“潮”人
西安不仅保留了唐朝的街道名称,更留存了大唐的气度和风范。此刻,不妨随记者一起“逛”起来,体验大唐气象、中秋氛围,真正做个唐“潮”人。
第一站,自然是大唐不夜城。经过千年岁月沉淀,如今的大唐不夜城,已经成为集文化、艺术、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唐文化全景展示区。漫步大唐不夜城,仿唐建筑飞檐斗拱、层楼叠榭;华灯初上后灯火璀璨、游人如织。走在其中,身边很多身着唐装的唐“潮”人,仿佛穿越而来。
华清池也是绝佳的选择,这里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发生地。中秋节夜晚,华清宫将复原唐朝拜月仪式,贵妃携6位仕女迎月祭拜,祈愿安康。一部精彩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也能让我们梦回千年,感受大唐的盛世光辉。
喜欢寻访遗址的话,可以选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西市等,在这些地方能真切感受到千年历史的恢宏之气。
爱好文博的朋友可以选择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馆内都收藏有许多珍贵的唐朝文物,如壁画、青铜器、陶瓷等。
领略唐朝的历史文化之余,别忘了抬头,看一看悬在西安上空的明月,1400年前的长安,同在这轮明月下。赏自然之景,惜韶光之年,重团圆之乐,古今大同,我们都是唐“潮”人。
三秦都市报记者 夏明勤 图片来源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