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笔墨写满驻村“见闻”为民情
2023-11-28 19:07:2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为村民开展健康饮食宣传讲座,引导人们合理膳食、健康生活……”11月的临渭塬区冷意刺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李红久加了件衣服后坐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了最新的驻村见闻。两年前,就职于渭南市临渭区档案局的李红久前往定点帮扶的临渭区阳郭镇担任张胡村驻村第一书记。在这里,他养成了在日记本上写下见闻的习惯。

  按照组织委派,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李红久前往阳郭镇蔡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之后李红久一直扎根基层,为群众干实事,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他始终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印下了坚实步履。

  小产业发挥大能量

  “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能很快实现盈利”。2018年9月8日,蔡脑村光伏电站终于成功并网发电,如今每年都能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稳定收益,村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脱贫攻坚期间,李红久因地制宜,与村委会商量后决定租用村上的五亩荒坡地,利用10户农户屋顶,带领村民建起了30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如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一起,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村委会还能利用光伏收益设置公益岗位,让本地人口就地就业并获得稳定增收。

实干笔墨写满驻村“见闻”为民情_fororder_图片4

蔡脑村光伏发电项目

  离开蔡脑村后,李红久仔细计算成本与收益后在日记写下这一句:“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蔡脑村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用创新消费来带动产业发展。”李红久还精心设计“蔡脑村家庭自产农产品出售信息卡”,张贴在家门村道和路边交通要道醒目位置处,不断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区档案局等线下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发动身边同事朋友利用朋友圈持续转发购买,彻底解决蔡脑村核桃、鸡蛋、鹅蛋等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同时,李红久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采取村社合一的模式增建养猪、核桃加工等三产基地,不断探索新产业发展“路子”,一条利农利产业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

  用“真情”彰显为民“深情”

  “只有在田间地头常走动、在群众家里唠家常,及时了解群众所盼所需,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聚拢民心。”在张胡村,李红久始终扎根群众中间,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用汗水和真情浇灌这片挚爱的热土。李红久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办理一些登记注册信息时需要跑好几趟、找人帮忙才能完成,他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代办便民事项、代买生活用品和药物等服务,搭建起为民服务连心桥。疫情期间,他东奔西走,争取到捐助口罩1万只、酒精消毒液数千瓶,保障村庄疫情防控需要。寒冬季节,他给群众订制、安装御寒棉门帘,让他们顺利温暖过冬。夏收时节,李红久又扎根田野,帮助群众收麦收粮。还有防汛抗旱、帮扶助困、化解矛盾……只要群众有困难和需求,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抓党建、重扶志、解民忧、兴产业,坚决地践行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来到村里,我就是这个村的一分子,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就等于干好了村里的‘大事’。”李红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实干笔墨写满驻村“见闻”为民情_fororder_图片5

李红久(右三)帮助群众收粮食

  擦亮乡村特色文化名片

  早在阳郭镇蔡脑村驻村时,李红久就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定时给群众送去精心制作的家风家训条幅;每逢春节提前送去春联、挂历等,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开展乡村春晚、文明实践等活动……通过文化熏陶、思想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致富信心,注入精神力量。

  来到张胡村后,尝到“甜头”的他更注重围绕文化振兴开展工作。“张胡村与历史名相寇准素来渊源深厚,深挖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村民找到来时的路,是一个大课题、一项铸魂工程。”李红久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从现有文献着手研究,各版本各时期的村史都成了要搜集的“宝物”,另一边又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走访村里乡贤老人,李红久渐渐勾勒出小到张胡村,大到渭南临渭的文化“根脉”,并开始在网上刊发。随着反响越来越好,网络评论也越来越多。“惭愧!作为一个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张胡村的女儿,竟对这些孤陋寡闻!感谢您对我的家乡作的贡献!也感谢您用文字让更多的人爱上这片朴实美好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评论让李红久更加坚定坚持下去的决心。文化“寻根蓄能”才能助力乡村发展,李红久觉得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时代烙印,找准根脉是这个小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文化动力,这才能努力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实干笔墨写满驻村“见闻”为民情_fororder_图片8

李红久走访老人了解村史

  今年九月,李红久又到阎村镇徐韩村驻村,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翻开之前的见闻,笔墨中尽显李红久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身影。这一天,他在见闻中写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尾,但每个结尾又都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未来的日子,他要谱写更多精彩的“驻村见闻”。(文 胡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