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展全市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编制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研发文博创意产品……3月4日,记者从2024年西安市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西安将进一步加大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科学谋划霸陵博物馆等建设
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西安将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品质提升、精品展陈、数字化展示和交流互鉴方面全面发力。
2024年,西安将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配合实施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推进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等整体品质提升改造,科学谋划周至县博物馆、霸陵博物馆、顺陵博物馆等区县博物馆建设;运用AR、VR等场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推进“西安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做好西安博物院数字体验厅、大唐西市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打造“文物会说话”全媒体产品等。
组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智库
今年,西安将持续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西安市文物部门将完成《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报审和《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同步做好文保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衔接,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组建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协同、多理论融合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家智库,指导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展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保护管理等工作;加快设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专项资金、西安文物保护省级专项资金、汉长安城保护发展公益基金,形成更多的源头活水。
深化“文物+文旅”融合发展
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文物局联合召开,可见西安在“扎实推动文物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已经开始系统布局、贯通发展。
构建西安文旅IP体系,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IP为引领,做优做强“西安年·最中国”等文旅品牌,做大做精“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等城市品牌,探索“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项目招商”四位一体的城市宣传营销新模式,以独特的西安文旅IP体系,形成更多的城市标签;深化“文物+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文物+特色街区”“文物+特色民宿”“文物+传统技艺体验”等新业态,丰富文物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新场景,支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创建AA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展示汉文化,推进大遗址资源有序利用;研发文博创意产品,完善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文博文创产业链,形成“两大销售平台、三种开发模式、四个发展方向、五大文化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