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已然成为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西安高新区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聚集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正乘风而起,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位于西安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全链条,全生态,全场景补能服务方案的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充新能源)正在搭乘行业“风口”实现快速崛起。
凭借其在储能领域近十年的积累,领充新能源以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充放换电和新能源微网两大领域,开发了充放电仿真智能测试系统、全系列交直流充电产品、整车动力电池检测评估系统、分布式储能系统和综合能源云平台等多种产品,同比亚迪、五菱、陕汽、奔驰等企业以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西电集团等能源企业达成紧密合作。
研发工程师正在进行215kwh分布式储能系统检测
在领充新能源大功率实验室,研发工程师许立正在对开发的215kWh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功能、性能以及安规、温度、防水等多个方面检测。不远处的电力电子器件、智能微电网技术、大数据智能监控、环境可靠、安规、EMC等多个研发实验室,可为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期提供包括全球充放电标准测试验证、自定义测试、典型案例库测试、车充场景重建测试等多种测试,并为之匹配相应的充电产品和后期整车动力电池检测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多场景服务。
领充新能源能抓住机遇,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创始人袁庆民看来,源于坚持和创新。“我们始终以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袁庆民说,公司现有研发人员近300人,汇聚了数位“行业标准制定”专家,50余位10年以上电力电子开发的专业人才等,建立了企业数字能源研究院,西安市新能源微网储充一体化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达15%,上年度的研发投入近亿元,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研发体系。目前,领充新能源已申请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17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参与标准制定10余项。
“储能和充电桩的上端都是电网,下端都是电池,技术是非常相似的。充电桩到最后的发展必然要融入电力系统中,成为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或微电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储能和微电网的应用。”袁庆民表示,面对庞大的新能源服务市场,领充新能源自主研发了从高效智能化的充电模块到微电网与分布式储能等产品,不断用强大的创新能力赋能多种场景应用。
领充新能源十里庙村储能微网项目
在西安市长安县十里庙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供电线路长且阻抗大,导致村民用电困难,末端电压经常低于130V,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领充新能源依据台区中、末端用户用电数据,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仅耗时两天即在供电线路中段部署了一台60kW/125kWh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快速接入现有电网后,经过简单设置即可启动电压补偿功能,应用后十里庙村的电压始终保持在230V上下,有效解决了长久以来的电压偏低问题,保障了村民的用电安全和生活质量,实现供电改造的高效、经济、优质目标。
目前由领充新能源建设的西安高新区“领碳园区”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该项目将光伏车棚与微电网系统完美结合,实现光储充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具备新能源汽车充放电和无线充电功能,实现新能源发电在园区充分消纳,实现零碳园区,绿色园区,具备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生产端,领充新能源在西安、绵阳、海盐三地设有不同规模的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智造工厂,自研的生产PTS系统、车规级专业制造能力确保生产高效可靠。
此外,领充新能源还搭建了数字能源管理系统,通过EMS调度系统对新能源发电、分布式储能、微网系统进行集中调度,实现最优应用。
在数字产业园不远处的西安高新三期上市企业园区,西安领充新能源总部基地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建成后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智能检测,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及生产。预计2024年底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完成70%,二次结构完成20%,到2025年底工程全部完成。
“新总部建成后,预计五年内将汇聚不少于1500人的新能源从业人员,其中带动研发、市场、运营人员不少于500人,招引不少于1000人的技术人才。”谈及未来发展袁庆民表示,领充将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技术、高效智能电力电子技术、微电网控制技术和车网互动技术、能源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等方向持续创新,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补能”领域加快“超车”。(文 雷沛云 图片来源 领充新能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