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
2024-09-20 15:20:5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1

第五届鎏金铜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幕

  9月20日,“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多功能厅举行。国内蚕桑专家、旅游专家、文化学者、石泉县文旅行业从业者齐聚西安,以金蚕为媒、以金蚕结缘,进一步传承弘扬鎏金铜蚕文化,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不断蓄积高质量发展动能。

  石泉县人民政府县长梁鸿,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朱铭分别致辞,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陈莲宣布第五届鎏金铜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幕。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西汉时期,石泉就已是“桑柘遍地、丝帛盈市”的中国蚕桑之乡。1984年,一枚鎏金铜蚕在陕西安康石泉县池河镇横空出世,随即蜚声中外,惊艳世界。1985年起,这枚铜蚕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如今,随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正式开放,这枚铜蚕又在这里“安家”,向广大游客展示。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2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朱铭致辞

  朱铭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围绕“鎏金铜蚕”这件珍贵馆藏,开展了对“汉代文明、汉长安在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西汉关中的蚕桑业发展”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今后,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一如既往支持石泉“鎏金铜蚕”文化品牌的打造,深度协同,提供科研支撑、挖掘文化内涵、激发IP价值,做大品牌效应。让国宝“鎏金铜蚕”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的大潮中熠熠生辉,成为石泉实现小金蚕大产业历史性蜕变的金色名片。

  会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新,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工作部主任杨效俊,陕西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研学旅行分会会长杨蓉分别以《丝路之源 魅力石泉 重新认识丝绸之路》《鎏金铜蚕见证丝路起点的地位和影响》《发展鎏金铜蚕文化研学的前景与方向》为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3

交流分享环节

  交流分享环节,历史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高宇,石泉县供销社主任温泉,石泉研学产业带动代表人郑少云,圣桑集团副总经理王安社分别围绕《故事与城市--石泉的故事如何去讲》《石泉桑蚕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我在家乡石泉,研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粒桑葚如何成为国宴饮料,在我眼中的石泉蚕桑产业》,探讨石泉鎏金铜蚕文物、蚕桑基地建设基础,如何从产业、历史、文化、实践上活化文物旅游和蚕桑研学产品,如何以文化赋能、产业赋能、产品赋能带动乡村振兴,为石泉县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4

鎏金铜蚕文创产品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5

签约现场

  会上,石泉县对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和全域研学产品进行了推介,发布了鎏金铜蚕文创产品。石泉县文旅广电局与相关合作单位进行了现场签约,将围绕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民宿等领域开展合作,助力石泉全域旅游发展。

“丝路之源 美好石泉”第五届石泉鎏金铜蚕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举行_fororder_图片6

石泉县人民政府县长梁鸿致辞

  石泉县人民政府县长梁鸿表示,近年来,石泉县依托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联合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文物发掘、遗址考察和文化研究等活动,深入挖掘鎏金铜蚕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建成“金蚕之乡”展览馆和金蚕文化公园,出版《鎏金铜蚕》文化专刊,举办5届鎏金铜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丝路起点在长安、丝路之源在石泉”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据介绍,作为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石泉县桑园面积稳定在7.6万亩,年养蚕7.3万张,实现蚕桑总产值20亿元,“石泉茧丝”“石泉蚕桑茧”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泉蚕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已经打造形成了养蚕缫丝、捻丝织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蚕桑产业成为保护生态发展的“绿色银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目前,石泉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镇村16个,研发蚕桑产品30余种、文创产品80余种,文物文化的“活”有效激发了旅游消费的“热”,1—8月全县游客接待人次及出游花费同比增长5.46%、9.04%。(石泉县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