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张雨晨):10月14日—18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国际在线主办的“机遇中国 打卡陕西——外籍专家陕西行”主题活动走进陕西延安、榆林,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10国外籍专家用5天时间,以真实、直观的视角,探索、挖掘那些蕴藏于广袤的黄土地上熠熠生辉的中国发展机遇。
生生不息 悟精神之魂
在恢宏的历史长卷中,黄帝部族以其非凡的凝聚力与深远的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典范,凝聚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血脉。
外籍专家拜谒黄帝陵,在桥山认识千年古柏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标识,它见证了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这棵古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象征着中国人的血脉绵延不绝。”在延安黄陵,看见历经五千年风霜雨雪却依然傲然挺立的“黄帝手植柏”时,外籍专家们深深感叹。五千年来,当时代繁荣昌盛的时候,它会默默祝福;而在社会生死存亡之际,它又化身为一种民族精神,鼓励世人勇往直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国籍专家弗雷迪表示,黄陵县对古树保护的举措,不仅是对自然遗产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体现。在这片圣土上,中国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从古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相传至今。
外籍专家合力围抱“老君柏”
“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
如果说黄帝精神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革命精神则赋予了中国人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在革命圣地,宝塔山上,聆听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故事;在枣园革命旧址,寻找每一孔简朴窑洞里承载的红色记忆;看红秀《延安 延安》,追忆一代有志青年为理想与使命投身革命的火热青春……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红色,每一位到访者沿着先辈足迹探访红色地标,感悟信仰伟力,解读蕴含其中的“精神密码”。
站在宝塔山上,看着在烽火硝烟中被轰炸17次的宝塔如今依旧巍然屹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巴西籍专家丹尼斯不禁要像诗歌中描绘的那样“双手搂定宝塔山”,并感叹:“到了延安,才更能读懂中国。”
外籍专家参访延安宝塔山
外籍专家参观枣园革命旧址
历久弥新 探文化之兴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与世界握手的陕西,蕴含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在榆林靖边,无定河北岸的沙漠之中,听着耳边呼啸的秋风,看着不远处气势恢宏的统万城遗址城垣,外籍专家们“身临其境”,赫连勃勃的大夏王朝“重现”面前。
外籍专家在统万城遗址前自拍
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籍专家罗伯特所言,统万城就像是一本史书,过了1600年后“重见天日”,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加深了人们对古代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以及民族交融历史的理解,更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黄土高原上,有着1600年的匈奴王城,亦有4000多年的“石头城”。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和黄土高原的北端,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前夜”的“石头城”就在这里。位于榆林神木的石峁遗址,可谓“石破天惊”的存在,让世人再次感叹人类文明与智慧的伟大。庞大的规模、精细的结构、雄伟的建筑和一些巧妙的城防设施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提供了理解古代先民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精神世界的重要线索。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这类遗址和文化遗产,它们就有可能消失,而我们也就无法让我们的后代看到现在所能见到的这些令人惊叹的事物。而在遗址保护这方面,中国做得很好。”中央广电总台墨西哥籍专家伊维特说。
外籍专家参观石峁遗址
改头换面 看乡村之变
秋天的果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在延安市宝塔区马文昌苹果园内,红润饱满、香脆多汁的山地苹果赢得外籍专家们的点赞。
山地苹果在延安宝塔成功种植并非偶然。延安地区因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降水不足、生产设备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限制,长期存在苹果树难管理、挂果迟、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马文昌带领村民创新研发了“3233”种植技术,将苹果亩产从2000斤提升至3000斤,极大地提高了苹果产量,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也变成了“金果果”,惠及了更多农民。2023年,延安市苹果产量达455万吨,创历史新高,鲜果产值超过260亿元。
外籍专家在马文昌果园采摘山地苹果
当延安市宝塔区的山地苹果正“红艳艳”时,向北400余公里的府谷县,另一种地方特色水果——海红果也红彤彤地挂满枝头。
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墙头村,因东临黄河,明长城从该村起头,故名为墙头,其坐落在一片形状规整的三角洲上,黄河环绕,良田千顷,水肥土沃,郁郁葱葱,也是海红果最佳生长地之一。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墙头村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了占地350亩的标准化海红果种植基地和试验种苗基地;同时,吸引海红果研发与深加工企业落地,让“本地果”走出去,让本地人富起来。
外籍专家品尝海红果汁
此外,依托黄河入陕第一湾(龙湾)、丹霞地貌莲花辿、宋太祖赵匡胤故里、紫城寨、鸡鸣闻三省、明长城遗址、石窑泊等景观,墙头村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黄河入陕第一湾——龙湾
产业升级 寻发展之机
辽阔的陕北高原,在秋阳的温柔照耀下,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场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驱动力的能源革命正在这里稳步推进。
很难想象,一块煤在这里竟有“七十二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奶茶杯、衣服、电器等物品,是由埋藏在地下的煤炭制作而成的。
位于榆林市靖边县的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运行正酣,其为资源的清洁转化及化石原料的多元化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与现代煤化工项目相比,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提高16.88%,煤炭资源利用率提高17.74%。
外籍专家在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了解聚烯烃产品
“电厂不见煤,发电不见灰”,这是府谷清水川煤电一体化电厂的场景。该电厂三期项目在建设中运用世界首创冷源损失余热回收技术,有效降低机组冷源损失;世界首例零号高加全负荷投入技术和全抽汽10级回热技术,有效提高机组效率;世界首例百万机组“四塔合一”技术,有效节约用地,消除视觉污染;全面优化设备系统和总平面布置,项目用地仅26.9公顷,创同规模工程世界最少用地等一系列“首创”,让“乌金”变“绿电”。
外籍专家参观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在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的府谷县,不经意间“镁”产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府谷县以金属镁产业链为核心,精心布局创新链,成功打造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府谷模式”。如今,“府谷镁”已蜚声国际,成为备受瞩目的工业品牌,连续十二年稳居全球原镁产量榜首,同时在国内市场上也连续十二年保持领先地位,其产量占全国及全球的比例持续超过50%和40%,彰显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外籍专家走进府谷镁基新材料研究中心,了解镁基材料
在榆林,“煤”“镁”与共,已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位于神木市的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外籍专家们来了一次“综采智能机控工”体验,通过电脑控制井下设备作业(未作业的安全情况下操作)。该公司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融入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环节、各领域,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智力”支撑,大幅降低了员工工作强度,提升了矿井安全生产效率。
外籍专家在陕西小保当矿业公司通过电脑控制井下设备作业(未作业的安全情况下拍摄)
十国外籍专家历时5天,走进陕北,认识陕北,在陕北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的“中国机遇”。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这一事实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