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比亚迪焊装二期车间生产线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资料图片)
铂力特金属增材制造智能工厂项目车间。(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资料图片)
2024年西安工业经济“年报”跃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搏: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4.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2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民用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千帆竞发,充电桩、太阳能电池等绿色科技产品领跑全国赛道。
从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基地到低空经济“黑马”集群,从“追光逐日”的光伏矩阵到“打印未来”的3D智造,西安正以“硬科技”为支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期报道带您解码产业链上的创新基因,聆听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拔节之声。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
“链”动绿色经济新格局
在创新浪潮奔涌的2024年,西安以“链式跃升”破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充电桩增长26.3%,成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领跑者”。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比亚迪西安基地年产能突破100万辆,带动上下游近百家企业形成“配套圈”。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不仅提升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还推动了本地配套企业,如领充创享的快速崛起。凭借充电桩智能化升级,领充创享交流桩年产量超过80万台,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并且于2024年9月荣获充电桩行业全国首张IATF16949认证证书,成功拿到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以“链长制”为抓手,西安依托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链、强链,形成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生态,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充电设施建设布局。
2024年,西安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这一增长数据,不仅体现了西安在传统制造业升级中的韧性,更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对绿色经济的强劲支撑。
从“制造”到“智造”,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正在驱动中国绿色经济驶向全球赛道。
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2.9倍
“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2024年,西安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290%,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一匹“黑马”。
以西安市首批无人机产业“链主”企业为例,西安爱生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均已实现产业化突破,意味着西安正在从传统航空航天重镇向商业航天新势力跨越。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技术优势,爱生无人机实现我国第一个无人机系统、技术、生产线全方位出口,在无人机系统研发、生产、试验、服务等多个核心领域具有雄厚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羚控电子在无人机系统总体设计、指挥控制系统设计、系统飞行试验等领域具有雄厚的设计研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诺航空则专注于工业级无人机研发以及行业应用,以“无人机+AI”为产品定位,实现机器替换人工。
无人机产业的崛起,凸显西安“硬科技”底蕴。
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西安在多项无人机关键技术领域突破瓶颈,同时,通过秦创原平台加速产学研转化。目前,西安已有从事设计研发、关键原材料生产、无人机整机制造、组件制造、地面系统和无人机应用服务的相关企业657家,无人机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未来将拓展至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场景,激活低空经济“万亿级”潜能。
太阳能电池产量飙升61.4%
“追光”之路通向绿色未来
2024年,西安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61.4%,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用技术创新点亮全球能源变革之路。
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0%,再次刷新了单结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单晶硅片连续10年居全球出货量第一。
其西安生产基地产能持续释放,带动本地光伏玻璃、银浆等配套产业规模实现突破,推动光伏产业链向高效化、智能化升级。以隆基绿能为龙头,西安已形成覆盖硅片、电池和组件等环节的光伏全产业链,助力“光伏+储能”模式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应用。
西安将新能源纳入六大支柱产业,2024年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4.6%,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推动“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同频共振。
这些数据,印证了西安在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地位。依托区位优势,西安光伏产品不断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4年,全市分布式光伏总装机规模超过200万千瓦,西安正加速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体系。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西安用“一片硅”撬动千亿级产业,书写了“追光逐绿”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1.9%
“智造”重塑工业格局
西安拥有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3D打印技术已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用耗材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带动多个产业链实现技术突破的源头。
2024年,西安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1.9%,知象光电、铂力特等企业凭借增材制造等技术,打开高端制造新空间,重塑工业未来。
2024年3月,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鹊桥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西安铂力特为卫星贮箱生产提供了设备支持,这是国内航天首次实现3D打印贮箱的在轨应用,为3D打印技术在空间推进领域的运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精度3D视觉技术创新的硬科技企业,知象光电是近年来国内硬科技品牌“出海”的优秀代表,其研发制造的3D扫描仪广泛应用于3D打印、3D艺术设计、AR/VR等多个领域,产品已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增材制造领域的爆发,是西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
作为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西安已聚集了以铂力特、赛隆、欧中为链主的增材制造产业链关联企业70余家。2024年,西安增材制造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47亿元。面向工业、建筑、医疗、体育等领域,西安正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增材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从“打印零件”到“打印未来”,西安用3D技术重新定义“制造”,让创新驱动的脉搏跳动得更加强劲。(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欣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