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农科” 中国农科城“掘金”赛事经济
2025-04-14 17:01:3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4月13日,以“千年农耕地 领跑新未来”为主题的陕西农信·202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跑。作为全国唯一以“农科”为鲜明特色的马拉松赛事,这场体育盛会成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2万名选手齐聚杨凌。

  赛事期间,整个杨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酒店入住率直线攀升至100%,餐饮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50%,文旅综合收入更是一路飙升,成为“体育+农科”融合赋能区域经济的生动实践。

“体育+农科” 中国农科城“掘金”赛事经济_fororder_图片1

大赛现场

  赛事规模持续扩容 激活消费“强引擎”

  赛前的杨凌,大街小巷弥漫着马拉松即将到来的热烈气息。“从年前开始,就陆续接到预订电话,房间早早就被订满了。”杨凌国际会展酒店副总经理白雯表示,自马拉松组委会官宣正式定档后,酒店就开始积极准备。

“体育+农科” 中国农科城“掘金”赛事经济_fororder_图片2

游客、选手在酒店前台办理入住

  火爆的入住场景,不仅局限于杨凌本地的酒店,就连周边县城的住宿资源也变得格外抢手,一房难求。马拉松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还给餐饮、旅游等行业带来了“黄金期”。

  蘸水面,作为杨凌独具特色的美食名片,深受跑友喜爱。杨凌甄珍蘸水面老板甄珍笑着说:“这几天店里生意比平时好了好几倍,来吃蘸水面的大多是跑马拉松的客人,他们都想尝尝咱们当地的特色。”

“体育+农科” 中国农科城“掘金”赛事经济_fororder_图片3

游客、选手排队品尝杨凌蘸水面

  从2015年创赛初期的几千名参赛选手,到今年8.2万名选手报名,最终2万名选手中签参赛,11年来,杨凌马拉松赛事规模持续扩容,形成“体育引流——消费升温——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成为激活消费“强引擎”。赛期举办的蘸水面品鉴活动更是广受好评。来自西安的跑友雷娟表示:“除了参赛,我还参观了杨凌的景点,买了一些农产品,基本上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

  从“一日狂欢”到“长尾效应”

  经过11年的积淀,杨凌农科城马拉松成为陕西“首马”品牌赛事,强大的赛事品牌号召力吸引了众多企业赞助,陕西农信、特步中国、雪花啤酒等知名企业成为赛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纷纷通过资金支持、品牌推广等方式携手杨马,实现市场共赢。

  在起跑点农展广场,202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杨凌农科特色产业优质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吸引了众多跑友驻足消费。来自西安的跑友宋梅玲表示:“每次来杨凌参加马拉松,对我来说,跑步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消费。杨凌农产品品质优良,我平时也会通过网购来购买。”

“体育+农科” 中国农科城“掘金”赛事经济_fororder_图片4

杨凌特色农产品展示

  本届杨马在农高会C馆广场、半马终点、全民健康跑终点搭建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三个展示展销和电商直播区,按照“高端、定制、安全、科技”的市场定位,组织区内30多家重点企业现场展销绿色果蔬、肉制品、果汁饮料、乳粉等100余种杨凌农科特色优质产品及上合国家特色产品,并进行品鉴、洽谈,借助赛事,带动“杨凌农科”品牌产品消费活力。

  作为展销企业,杨凌示范区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积极抓住“体育促消费、流量变增量”的市场机遇。会长张超说:“我们的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消费者不仅能在线下挑选心仪的产品,还能通过‘示范区电商协会’小程序,在线上下单购买同样的产品。这种融合模式就像一双有力的翅膀,能让马拉松效应不断向外扩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赛事经济”到“发展生态”:探索“体育+农科”融合新路径

  本届“杨马”深入探索市场化办赛新模式,将“以体育聚人气、以农科强产业、以融合促发展”新模式贯穿赛事全程。

  赛事组委会创新推出“1+N”办赛机制,即以主赛事为核心,联动乡村旅游、农产品推介会、促消费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成功构建起“体育搭台、产业唱戏”的生态体系,让体育与农科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同时,赛事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引入绿色办赛理念,采用新能源保障车,全力打造“零碳马拉松”,这一举措与杨凌“绿色发展”的城市定位深度契合。

  “当马拉松遇见农科城,体育的激情与科技的理性碰撞出独特的发展动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征兵分析,“这种融合不仅激活了即时消费,更培育了长期的产业协同效应,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杨凌样本’。”

  随着最后一名选手奋力冲过终点线,202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圆满落下帷幕。但这场赛事所开启的“体育+农科”融合发展之路,正向着远方不断延伸,越走越宽。这座因农科而兴的城市,正以奔跑的姿态,用汗水与拼搏,书写着“产业为基、创新为翼”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文/图 米蓓 何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