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西安大融城泡泡玛特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消费者驻足。
毛茸茸的圆耳、微龇的小尖牙……近几个月,中国潮玩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在全球掀起热潮!
从“00后”王莎莎对收藏超50件Labubu玩偶的热爱,到二手市场限量款溢价超200%的疯狂;从盲盒营销激发的情感共鸣,到明星效应加持下成为“社交货币”;从本土IP的深耕,再到全球500多家门店的文化破圈——Labubu以“反差萌”之姿,掀起了一场“情绪经济”消费热潮。
从“治愈萌物”到“社交货币”
3年前,王莎莎就迷上了Labubu,先后收藏一代、二代、三代Labubu玩偶50余件。
今年4月,第三代Labubu发布后爆火,全网断货。王莎莎收藏的不少款式成为“香饽饽”。
因为喜欢,王莎莎时常飞往上海等地参加Labubu见面会,“每次参加活动,我都会搭配Labubu联名款衣服,沉浸式参与。”和Labubu“打交道”,她感觉很治愈。
王莎莎开始喜欢Labubu,是因为泡泡玛特的盲盒营销模式。“盲盒的不确定性带来未知惊喜。”7月9日,王莎莎告诉记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Labubu为消费者提供了情感寄托的载体,集齐全系列是玩家心照不宣的目标。她算了笔账:为集齐某限定的12款玩偶,她先后抽了46个盲盒,总共花费3200多元。
“明星效应”也是Labubu爆火的原因之一。Lisa、蕾哈娜等明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Labubu,让Labubu的“社交属性”逐渐体现。
“作为Lisa的粉丝,能买到和她一样的玩偶,仿佛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王莎莎说,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Labubu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朋友圈晒新收到的Labubu,评论区点赞数能翻3倍。”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晓勇分析,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交往密码”。Labubu的爆火,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性补充,还因其作为情感载体,承载着当代年轻人对抗焦虑、寄托期盼的精神需求。这使其超越了简单的潮流玩具属性,成为观察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从本土深耕到全球破圈
韩团联名版Labubu拍出242.6万元,二手市场溢价率超200%……
仅2024年,这只主打“反差萌”的玩偶,推动泡泡玛特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突破30亿元。
Labubu更是以“顶流”之姿,将51岁的Hello Kitty拉下亚洲IP榜首。
“很可惜,Labubu系列只允许线上购买,线下仅为展示。”在西安大融城泡泡玛特店内,准备给孩子买Labubu的李安琪说,“20年前我追Hello Kitty,现在孩子追Labubu。”
这种代际消费偏好的转变,恰是Labubu现象的微观注脚。区别于Hello Kitty的“可爱经济”,Labubu的反差设计戳中年轻人“又甜又酷”的情感需求。
如果说IP孵化是“造星”,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布局则是“推星”——2016年,泡泡玛特验证了“盲盒+无人零售”模式的可行性;2018年启动全球设计师合作计划,构建起治愈风小甜豆、孤独感Hirono等IP矩阵;2022年启动“全球50店计划”,在伦敦、纽约等地开设旗舰店……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门店超500家、自动售货机超2000台。
“Labubu在国外不同市场推出本土化设计,使其从‘潮玩符号’变为‘文化介质’。”买手店主理人刘潇宁说,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布局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更是潮玩产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尝试。
Labubu爆火背后的思考
7月10日14时,西安市民刘玉在二手平台界面上快速刷新。这是她连续第二周为女儿的“生日愿望”忙碌——一款官方定价599元的限定联名款Labubu,此刻二手平台挂价已飙升至1880元。
“官网根本抢不到,二手价翻了3倍还真假难辨。”刘玉说。
Labubu正让潮玩经济的双刃剑效应逐渐清晰。在官方渠道,隐藏款抽中概率极低,这本是增强趣味性的设计,却成为“黄牛”牟利的工具。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泡泡玛特门店店员透露:“热门款刚到货就被买手扫空,普通消费者很难买到原价商品。”
热潮已延伸至产业链末端。小红书平台“Labubu娃衣”话题浏览量超3000万次,@干脆面终结者等“娃衣博主”已成新赢家——其手工定制娃衣订单排期已至年底。
“‘快热’容易催生‘快钱思维’,这对行业是把双刃剑。”王晓勇提醒,潮玩作为文化消费载体,商家需回归产品本身的情感价值与艺术属性,而非依赖饥饿营销与炒作。他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二手市场价格规范,企业则需通过IP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盲盒开启时的期待,到二手平台的价格博弈,再到全产业链的狂欢,Labubu的爆火如同一面多棱镜:当流量退潮,唯有建立理性消费观念与健康行业生态,潮玩经济才能避免“昙花一现”。(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旭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