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会打腰鼓,安塞做对了啥?
2025-07-29 09:19:57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王菲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流传于延安市安塞区的这句俗语,初听,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始于秦时、盛于宋代的安塞腰鼓,已传承发展2000多年,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有些非遗项目在愁没人“接棒”,“2000多岁”的安塞腰鼓却能在当地做到人人会打,安塞做对了啥?

  在安塞区,打腰鼓成了柴米油盐里的寻常事。当地群众节庆时打着腰鼓沿街巡演,娃娃们在学校踩着鼓点蹦跳。当一门技艺融进生活的烟火气,自然能走得远、传得久。

  不仅在安塞区,在延安市的各中小学校,腰鼓早就成了明星课程。体育课上,娃娃们踩着鼓点练步伐;课间十分钟,娃娃们抱着鼓槌跳着玩。在安塞区,每到暑期,广场上的腰鼓公益课堂更是天天有,娃娃们带上鼓就能学。

  打起腰鼓蹦蹦跳跳,正好对上了娃娃们活泼好动的性子,既能撒欢,又能锻炼筋骨,还传承了老祖宗的技艺。如此一来,娃娃们接触得多了,喜欢就生了根,传承便有了苗。

  安塞腰鼓还踩准了时代的鼓点。安塞人懂得“会吆喝才有人听”。1984年,电影《黄土地》里那阵惊天动地的鼓点,直接把安塞腰鼓从黄土高原带到了世界舞台。

  如今,看到英歌舞、榆林秧歌借助短视频成功“出圈”,陕北说书通过游戏实现“爆火”,安塞人抓紧时间学习。今年6月,延安市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非遗视频创作培训,教鼓手们用手机拍鼓点扬起的黄土,记录鼓槌碰撞的“火花”。当老技艺学会在镜头里讲故事,自然能在年轻人的屏幕里火起来。

  从课堂上的童声鼓点,到镜头里的新潮表达,安塞腰鼓带着烟火气火在当下,自然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里传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