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张雨晨):“人得其诚,水得其甘,曲得其时……”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龙窝酒文化博物馆内,九句鎏金酿造口诀在青砖墙上流转生辉。8月12日,随着20国驻华外交官踏过浸润百年酒香的青石板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古井潺潺水声中悄然启幕。
驻华外交官参访龙窝酒博物馆
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酒文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关键窗口。龙窝酒坊作为“秦地古酒文化传承缩影”,集中、完整、生动地保存和展示了这一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要素与传承脉络,从酿酒的原料选择、酿造工艺到酒器的使用、饮酒的礼仪,都体现着秦地酒文化的精髓。
龙窝书院
驻华外交官一行了解龙窝酒历史文化
非遗传承人向驻华外交官们详细介绍了古法酿酒的过程,从原料的筛选、发酵的控制到蒸馏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驻华外交官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出问题,对古法技艺的保护和文化传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韩国参赞具芝英感慨道:“这样的传统技艺太珍贵了,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人类的宝贵财富。”
酒液入喉的温热,恰如文化交流的温度。龙窝酒文化中,“无酒不成礼”的待客之道与“酒过三巡话真情”的交际哲学,让外交官们感受到东方酒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我们国家,酒也常用于节庆,但秦地酒文化中对‘时’与‘地’的敬畏,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津巴布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迪赛·马耶拉在品尝完用古法酿造的龙窝酒后感慨。
驻华外交官参观酒器馆
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打卡”龙窝酒
驻华外交官品鉴龙窝酒
泥塑展现制酒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鄠邑区的文化基因也远不止于酒香。历史上,渼陂湖畔曾留下李白、杜甫、岑参等唐代诗人把酒吟诗的千古名句。如今,当地以 “诗酒文化” 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在龙窝酒文化博物馆的酒器馆内,驻华外交官们与 “李白” 扮演者共诵《将进酒》,还体验书法创作,感受“诗酒趁年华”的意境;到了龙窝酒文化记忆馆,非遗匠人用双手捏出酿酒、耕作的场景,将农耕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
西安龙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明理介绍,龙窝酒文化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及特色酒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正如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评价的那样:那些可触摸的历史、可品尝的古法滋味、可参与的民俗体验、可带走的文化,共同让传统文化变得“活”起来。这种“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模式,正为鄠邑区注入新活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