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科技可持续发展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命题
2025-08-15 16:35: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十余国驻华外交官共赴“一带一路”科技盛宴 跨境创新合作再绘新篇_fororder_008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进行视频演讲

  8月14日,“古今交响 一见钟秦”驻华外交官科技创新合作(西安)分享会在西安举行。会上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汗·穆罕默德·瓦齐尔通过视频的方式,以《科技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命题》为题进行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亲爱的外交官们、领导们、专家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本应亲自到场与大家相聚,但由于北京使馆有紧急事务,只能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发表演讲。

  我谨代表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向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邀请使馆作为外国驻华使团代表参与“古今交响 一见钟秦”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探索美丽的陕西,并在共同关注的领域开拓合作可能。同时,我向主办方与协办方致以祝贺,感谢你们的精心安排让此次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期待未来能举办更多此类活动,不仅深化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强与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纽带。

  能在这场重要会议上发言,我深感荣幸。我今天的主题是:《科技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命题》。

  当下我们正处于全球科技革命与共享发展时代的交汇点,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科技不仅是创新的工具,更是国家间合作的桥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信任的基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构想的现代丝绸之路,远不止是贸易通道。这是一种集体进步的愿景——其中的基础设施既包括实体设施,也涵盖数字基建;而互联互通则包含数据、人才与思想的流动。

  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粮食安全以及经济不平等这些全球性挑战,唯有通过可持续的科技合作,我们才能找到持久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能力和需求上各有差异,但共同的愿景将我们凝聚——通过科技与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接下来我想聚焦两项技术,它们在连接“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共赢合作与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一是人工智能,二是生命科学。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已在“一带一路”伙伴国的关键领域发挥变革作用: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被应用于智能灌溉、病虫害检测和产量预测,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压力;在城市发展中,人工智能支持快速发展的城市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升能源效率并保障公共安全;在灾害管理方面,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助力各国预测和应对洪水、地震与流行病;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赋能的平台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低成本的远程学习机会。

  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和机器学习框架等方面,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和联合研发提供了巨大机遇。

  同样具有变革意义的是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精准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一带一路”国家已在该领域开展令人鼓舞的合作,例如:中国与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展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依托移动医疗平台构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推动医学研究人员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跨境交流。

  朋友们,这些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团结协作与共克时艰的体现。

  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紧密合作。两国现有的科技合作涵盖人员交流、经验与知识共享、联合研究、机构联动、技术开发等方面,旨在构建中巴科技共同体。近期,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新兴技术纳入合作范畴,助力两国发展与繁荣。

  中国科技企业正积极与巴基斯坦企业合作,在中巴经济走廊2.0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加速科技合作,共同打造中巴创新走廊。

  双方认识到研究与创新在推动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意通过在地球科学、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新材料、新能源、食品与农业、健康与医药、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深化合作。

  中国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中巴经济走廊及其他双边机制下的中国政府项目,为巴基斯坦科研人员提供能力建设机会。

  两国已在灾害管理、农业、健康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双方高校和研发机构之间合作密切,目前有超过2.9万名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国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两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该领域合作有助于弥补巴基斯坦的产业技能缺口、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并支撑长期经济发展。

  为确保新兴技术、生命科学及其他重要科技领域的可持续与包容性应用,我提议,在座的各使馆代表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使馆可考虑通过以下关键路径推进沿线国家间的跨国科技与创新合作: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搭建跨境数字基础设施;制定人工智能开放数据与伦理框架;实施人才交流计划;构建包容性技术转移机制。

  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项集体责任。我们必须避免全球科学体系的碎片化,转而推动构建统一的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合作重于竞争,互学互鉴优于单边突进。

  让我们从古老的丝绸之路中汲取灵感——它不仅是商人的网络,更是数学家、医师、天文学家和发明家的交流平台。今天,让我们成为他们的继承者,共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个未来:科技成为和平的工具、公平的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最后我想说,我们8月11日参观的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或许能成为我们与陕西科技机构开启合作的起点。

  谢谢大家!

  中巴友谊万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