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戏剧演员表演《美猴王》的精彩片段
青年戏剧演员表演经典剧目片段
曾有人说过,秦腔,是刻在秦人血脉里的东西,是陕西这片土地上不老不灭的灵魂。一代代的秦人,在三秦大地上高吼着秦腔,也吼出了秦人的精气神。
8月2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丝路秦声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百年剧社易俗社举行,市文化旅游局、市文联及西安演艺集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等职能部门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在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关情况;易俗社、三意社等还带来了秦腔经典唱段的演出,让参会者沉浸式体验了秦腔的魅力。
文化惠民
让秦腔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
秦腔,是秦人特有的腔调,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缘于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秦腔,激越高亢,慷慨苍凉,最是直接与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方的生命和灵魂关联。”
作为秦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腔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据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介绍,近3年来我市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易俗大剧院、开元大剧院、市工人文化宫等剧院剧场都有专场秦腔惠民演出;开设《西安有戏》《百姓舞台》专栏,举办秦腔戏迷短视频大赛,秦腔视频短剧《火焰驹》开创戏曲竖屏短剧先河,被中国日报向海外观众推荐;推出3D电影版《三滴血》、秦腔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组织区县开展“戏迷达人秀”“戏迷大赛”“秦腔戏迷擂台赛”,深受群众好评。特别是周至县乡村戏曲大舞台、长安区群众秦腔擂台赛,5000余名群众登台献艺,300余万名观众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观看,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下一步还将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幸福林带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基础上继续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遗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惠敏莉表示,西安演艺集团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这三招,就是想让秦腔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立体化布局’就像是‘文化播种机’。2025年,我们推出了‘西安有戏・幸福惠民’工程,搭起了‘中心剧场-街区戏台-乡村舞台’三级演出网络。幸福林带每周六、周日都有秦腔擂台赛;易俗社文化街区更是天天有秦腔,不管刮风下雨,365天不间断。而‘精准化供给’,就是给百姓送‘文化营养液’。‘数字化传播’则是通过‘秦腔+旅游’‘秦腔+科技’等手段,让新时代秦腔绽放新光彩。”
“易俗社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而歌’,我们‘以蓝天为幕布、党旗为背景、大地为舞台’,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老少边穷地区、厂矿军营都留下了易俗社人坚实的脚印。”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透露,易俗社平均每年演600多场,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还先后和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等45个民族进行文化互通共融,在全国形成了易俗社文化现象。易俗社也经
常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用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协同区域发展。鄠邑区终南分社、宝鸡凤翔移风分社这些都相继成立了,还有40多家文化共建单位。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守艺人,当好坚定的行动派、实干家。”
三意社作为我市最有名的老牌剧社之一,也时刻把为人民群众唱好戏放在心间。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张崇学坦言,“对三意社来说,戏迷是观众,更是亲人。这些年,我们在下乡演出时,有时会住在当地农户家里,演出间隙,演职人员最常做的事就是与老乡们拉家常、也一同聊怎么演好秦腔、什么戏老百姓最爱看。从这样一次次零距离的交流中,三意社更加坚定了演出的‘本心’与‘初心’。”他回忆春节期间,“我们前往甘肃天水马跑泉镇演出,演出现场可以说是‘站无虚席’,演出刚刚开始不久,下起了大暴雪,能见度很低,但戏迷的热情不减反增,现场的气氛也达到了顶点,那画面让我永生难忘。来自龙槐村的王大爷和老伴为了能够占上好位置,早上七点
出门,提前几个小时来到现场,演出期间还要减少喝水,生怕上厕所而错过精彩瞬间。这些戏迷叫人无比动容,也促使所有演员鞭策自己,以更加敬业的精神,更加精湛的技艺,更加深入人心的表演,来回应他们的期待。”
戏迷擂台
让深藏民间的秦腔人才崭露头角
除了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我市的秦腔戏迷擂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持续推动了秦腔的发展,为群众在家门口搭建了艺术的舞台,更是让深藏在民间的秦腔人才,在这个群众舞台上崭露头角。
“2024年,秦腔戏迷擂台赛作为西安首届社区文化艺术季的重头戏,掀起了群众当主角、唱响大秦腔的热潮,架起了文艺界服务群众的桥梁。为了更好满足群众文化新期待,2025年,我们采取全域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推动活动精彩升级:首先,在活动组织上,突出全民参与。今年活动从5月开始,将持续到10月份。坚持群众‘零门槛’参赛,凡热爱秦腔、想唱秦腔的市民群众均可通过身边区县赛事通道报名参与;我们采取‘文联主办、区县选拔、社区组织’三级联动模式,由区县统筹辖区初赛及复赛,选拔出的‘区县擂主’将参加由市文联主办的全市总决赛。在活动内容上,以‘戏迷争锋、擂响三秦’为主题,以赛促演、以赛促新,吸引广大戏迷登台一展风采。目前参与的群众已突破百万人次,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民间唱将从中脱颖而出。”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介绍说,为了更好激发群众热情,主办方还策划了系列互动活动,开展“名家走基层”,以“名家点评”“名角传戏”走进戏迷群体中,做好“传帮带”,发掘民间新秀。同时开展优秀唱将志愿行,邀请优秀唱将参加全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展现戏迷群众追求美好的良好风貌。并让选手、名家面对面,邀请优秀选手走进专业院团,与名家切磋技艺,增进艺术共鸣。
守正创新
保护传统的同时拓展当代表达
秦腔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出精品,但和所有的古老剧种一样,秦腔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如何守正创新。易俗社、三意社两家剧社历史均已超过百年,有无数经典名作,但同时也要推出新作。近年来,推出的秦腔大剧《无字碑》《昭君行》《李白长安行》等,不仅在国内闻名,甚至在国外也爆火,是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它们如何在“守正”中“创新”呢?发布会上,两家剧社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陈超武指出,易俗社能有这百年根基,靠的是“守正”;在新时代能有活力,关键在“创新”。“我们理解的‘守正’,是守住秦腔的魂和文化的筋骨;‘创新’就是给这棵老树添新枝,让它能适应新时代的土壤。”他直言:“‘剧目+人才+史料保护’,这是我们天天都在想的事儿。易俗社抱着‘守正为本,创新为翼’的想法,复排了《三滴血》《双锦衣》《杨门女将》《白蛇传》这些戏,还创作出了《柳河湾的新娘》《党的女儿》《织梦人》《长车行》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秦腔。而《李白长安行》《昭君行》《还我河山》这些历史题材的剧目,也用创新的方式呈现,不断拓展秦腔艺术的当代表达。”
张崇学也表示:“‘老传统’是根和魂,一定要呵护好,才能谈发展。近几年,我们‘守正’,复排演出了《铡美案》《春江月》《清风亭》等戏迷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获得了戏迷的广泛认可。在新的审美需求下,三意社也在‘创新’。在坚守好‘老传统’的基础上尝试一些创新是有必要的,既要传承好前辈艺术家的经典唱腔、表演程式和艺术魅力,也要吸纳借鉴其他剧种和外来艺术的优势和长处。在这样的时代要求和观众要求中,近年来我们的新创剧目《司马迁》《陕北往事》《无字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今年4月,《无字碑》受邀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的尝试是有效果的。”
传承发展
助力秦腔艺术枝繁叶茂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正是有了一代代秦腔人的坚持,才有了秦腔今日之发展。近年来,为了培养秦腔新生代人才,西安市也是下足了功夫。发布会当日,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带来了秦腔演出《美猴王》的精彩片段,展现了新时代秦腔演员的风采。
惠敏莉说:“西安演艺集团一直在摸索,慢慢构建起了一套全链条的培养体系,现在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出,已经不是啥稀罕事儿了。2017年,我们和西安市艺术学校合作,办了首届秦腔委培班,在全国找了120个‘00后’的孩子,既保留了唱念做打这些传统训练,又增加了戏剧理论、舞台技术这些现代课程,还专门请了业界的大艺术家来学校教课。到2023年首届学员毕业的时候,他们都能完整演《白蛇传》《美猴王》这些大戏了,有10个人还拿了省级以上的奖项,秦腔武戏人才断层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今年,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们还会继续招人办委培班。而百年剧社易俗社和三意社,这可是咱们秦腔传承的‘母机’。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坚持‘一团一戏一梯队’的培养办法。像易俗社复排《还我河山》的时候,就让‘80后’的屈鹏演岳飞,‘90后’的王凤芸演岳母,‘00后’的高宁宁演岳云,三代演员同台,在互相学习中传承技艺。三意社排《司马迁》时,侯红琴社长也亲自帮助青年演员。这种‘老戏骨带着,中生代领着,新生代跟着’的模式,让《三滴血》《火焰驹》这些经典剧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断有新的解读。秦腔人才培养,既要守住传统的根,又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只有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秦腔这棵千年古树才能一直枝繁叶茂。”
除了人才培养,易俗社、三意社两社负责人也表示,秦腔艺术必须与年轻受众青春语态“接轨”,才能更有传承的活力。
陈超武表示:“秦腔是古老的,这‘老’是岁月沉淀出的厚重,而不是跟年轻人隔开的墙。近年来,我们把《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拍成了秦腔3D电影,就是想让观众在影院里有那种‘沉浸式看戏’的感觉。还拍摄了《三滴血》的动画片,《昭君行》的4K数字电影。此外,2024年,我们推出‘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把百年博物馆变成了‘活态艺术世界’。游客能穿戏服、画脸谱,还能深入了解易俗社一百多年的历史。游客里70%是年轻人,这肯定了我们的想法,秦腔不光能看,还能‘玩’起来。直播也是个重要阵地。我们专门组了团队,只要有演出就全平台直播。现在28万粉丝里,30岁以下的占了一半还多,单场最高有120万人在线观看。说到底,就是想让秦腔从舞台艺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让年轻人觉得‘听秦腔、懂秦腔’是件时髦事儿。”
三意社同样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推广秦腔文化,据张崇学透露,三意社从2020年起,就开始通过网络平台直播秦腔演出,发布各样式的秦腔内容视频,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了解秦腔、关注秦腔、爱上秦腔。三意社的演员王建力,在2024年总台春晚的西安分会场上扮演的“花脸将军”燃爆全网。2025年上半年,三意社联合西影传媒等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推出的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红果、央视频、
抖音等网络平台播出,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热情点赞。
惠敏莉说:“秦腔既是老祖宗留下的活态文化遗产,也能讲好当下的故事。我们这代人,既要当好传统的‘守夜人’,让《三滴血》的梆子声永远清亮;也要做好新时代的‘摆渡人’,把秦腔带到短视频、元宇宙这些新地方,让全世界都能听见咱们的‘秦声秦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