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
2025-10-31 17:26:5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10月31日,作为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的核心议程之一,“生态屏障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主题专家会议举行。五位专家围绕“美丽中国中脊带”这一核心生态屏障的“水”命脉,从“中央水塔”秦岭到黄河流域,从坝上高原到塔里木盆地,深入剖析水资源安全、人水关系、生态修复等关键议题。

  守护水安全:聚焦“中央水塔”与黄河动脉

  长安大学教授钱会以“秦岭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安全”为题,系统分析了秦岭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安全。其团队的计算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3657亿立方米,但趋势检验显示降水和地表径流正逐年减少,而蒸散发量逐年增大。尤为关键的是,研究揭示了“地下水”的巨大价值:秦岭年均地下水补给量高达833亿立方米,是天然径流量的近7倍,占总水体的96.2%。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面,自2014年通水以来,累计调水687亿立方米,但年调水量尚未达到近期规划的95亿m³。钱会教授的报告以翔实的数据,敲响了保护秦岭水资源、保障中线工程引水安全的警钟。

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_fororder_图片1

长安大学教授钱会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帅以“黄河流域人水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为题,指出当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虽得到基本遏制,但“人水关系矛盾突出的情势并没有改变”。王帅分析黄河流域面临四大挑战:垂向水循环通量(如蒸散发)持续增大、自然水资源存量持续减少、局部功能性断流仍然存在,以及制度影响机制分析不足。他强调,黄河的自然属性是“细水长流”,科学调控人水关系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他呼吁,未来的科技攻关必须转向“稳定水通量、保护水存量”。

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_fororder_图片2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帅作报告

  科学筑屏障:修复“京津屏障”与“西部沙盾”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殷志强聚焦于“科学绿化”,解读“坝上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策略”。他指出,生态修复不能“拍脑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其团队通过重建坝上高原全新世(近万年来)的气候-植被-地表基质演化史,揭示了不同时段的植被特征。殷志强表示:“我们的策略是基于气候与地表基质的耦合,提出精准的植被生态修复策略。”这意味着未来的绿化将不再是单一的植树造林,而是要根据地质基质和气候趋势,科学选择适宜的物种,精准服务首都生态屏障建设。

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_fororder_图片3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殷志强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凌红波以“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水科学调控”为题,分享了团队在极端干旱区“生态水科学调控”的经验。他指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加之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生态退化严重。其团队构建了“多维度、多尺度、多要素、多手段”的综合监测体系,系统揭示了胡杨、柽柳等典型植物对漫溢干扰(生态输水)的响应机制。基于此,团队研发了“基于分期-分区-分级的生态水高效利用技术”,并创建了“‘四源一干-多级河道-地下水位’生态水协同调度技术体系”。这一系列“组合拳”深化了生态调度理论,为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修复与水资源精准调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_fororder_图片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凌红波作报告

  智能助决策:虚拟仿真赋能旱区生态修复

  无论是秦岭的水资源核算、黄河的人水矛盾,还是坝上高原与塔里木河的生态修复,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需求,即如何在复杂的多重压力下,做出科学、高效、低成本的决策?

  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刘焱序带来了解决方案——“耦合生态水文—经济社会过程的中国旱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模拟器”。他指出,旱区面临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多重脆弱性,为响应“数字生态文明”战略,亟需开发能耦合生态水文与经济社会过程的模拟软件。他介绍,该项目聚焦生态水文过程影响下的生态系统韧性形成机制、社会-经济-生态过程的空间交互作用路径两大科学问题。“我们的目标是突破生态修复定量化模拟的技术瓶颈,提升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科学支撑旱区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决策。”刘焱序说。

构筑生态屏障 守护国家水安全 “美丽中国中脊带”专家会议聚焦水资源与生态修复_fororder_图片5

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刘焱序作报告

  从“中央水塔”的储量监测,到黄河的人水关系调和,从坝上高原的“科学绿化”,到塔里木河的“精准调水”,再到面向未来的“生态修复模拟器”,一系列前沿研究与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美丽中国中脊带”生态屏障建设的清晰蓝图。展望前路,唯有以科技为舟,以和谐为舵,方能在这条纵贯国家的“生态脊梁”上,稳步绘就人与自然共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画卷。(文/图 王旭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