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
2025-10-31 11:41:2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区域协调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当“新质生产力”的春风吹遍神州,如何以其为笔墨,绘就区域美丽发展的崭新画卷?

  10月30日,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开幕。其中在“新质生产力助力区域美丽发展”专题研讨会上,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瑶,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肖义,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教授全斌,闽江学院副教授杨立娟,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亮,五位专家学者从产业创新、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生态韧性等多维视角,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路径。

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_fororder_图片3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瑶作报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丁瑶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其中,创新链是“四链”融合的核心和动力源,产业链是“四链”融合的载体,资金链是“四链”融合的支撑,人才链是“四链”融合的保障。她建议,应着眼产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现代产业“增量”;围绕优势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依托领军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矩阵;推动由“招商引资”到“基金引凤”,突出精准育才因产引才以链聚才,完善融合体制机制。

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_fororder_图片4

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教授全斌

  全斌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美丽中国中脊带”114个城市的扩张特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用地占比达4.4%,远高于西北侧的0.6%。而城市用地的扩张来源地类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城市用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则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尽管区域差异呈现出了细微缩小的趋势,但东南侧城市扩张水平仍显著较高。他指出,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区域美丽发展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城市扩张规律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决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肖义和杨立娟则聚焦于“生态韧性”这一关键概念,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探讨了提升生态韧性的可能,又从更宏观的时空尺度把握生态脉搏,揭示了中脊带生态韧性演化的深层机制。

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_fororder_图片5

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肖义作报告

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_fororder_图片6

闽江学院副教授杨立娟作报告

  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生态环境?肖义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答案: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增强生态韧性。肖义通过分析276个城市的数据,发现生态韧性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多中心化。西北、中部地区生态压力大,空间结构相对更为紧凑,并分析发现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每降低1%,生态韧性将增加约0.012%。他指出,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多元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机制,并呼吁在空间规划中注重多中心布局,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一发现同时也为通过优化空间规划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杨立娟对“美丽中国中脊带”生态韧性的研究则表明,其时空分异呈现“西南段>东北段>中段”的梯度特征,且总体韧性水平仍待提升。她指出,地表坡度、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是影响生态韧性的关键因素,并建议针对不同区段制定差异化生态修复与治理策略。

多维度探索与实践路径 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美丽发展_fororder_图片7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亮

  区域合作是推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曹亮以渝昌合作为例,指出昌都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仍面临着产业发展能级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并提出可以通过深化产业协同、培育本土链主企业、打造研发飞地、强化人才支撑等路径,助力昌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他强调,应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推动“藏电入渝”,提升绿色能源跨区域调配能力,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提供示范。

  从“四链融合”到“多中心布局”,从“生态韧性”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位学者的研究共同指向着一个核心命题: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制度创新、空间优化、生态保护与区域协同的系统工程。每一项研究与建议都为各地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动力!(文/图 姬子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