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掘平面图(资料照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隋唐长安城通义坊遗址2023年发掘简报》近日公布。2023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共清理灰坑、水井、沟等遗迹27处,出土遗物73件(组)。此次发掘为研究通义坊的布局和历史沿革提供了新资料。
通义坊在皇城以南、朱雀街西第二街从北向南第二坊,北邻太平坊,南接兴化坊,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中心。本次发掘清理的遗迹中,灰坑形制多样,有近圆形、不规则长方形等。水井J3平面呈圆形,口大底小,壁面较光滑,井内出土大量灰陶残片与砖瓦残块。唐代沟G1为长条形,底部凹凸不平,出土少量灰陶片、瓷片与板瓦等。
出土遗物主要为建筑构件和陶瓷器,另有少量铜钱、铁器与贝壳等。陶瓷器中,修复完整及可辨形制者共56件,包括瓷器、釉陶器和陶器3类。陶器器身可观察到使用痕迹,可能是寺院僧尼或者通义坊内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器。建筑构件约10件,包括瓦当、条砖、板瓦、脊头砖等,均为泥质灰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度发掘区域出土的花边板瓦、脊头瓦等建筑构件与青龙寺遗址和朝元阁遗址的同类遗物相似,推测遗址内也曾有较高等级建筑存在。陶瓷器遗物中有2件黑陶钵,胎质细腻轻薄,漆黑发亮,制作工艺有别于普通灰陶器。目前,唐长安城发现这类黑陶钵的地点均为佛教寺院,如青龙寺遗址和西明寺遗址。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的供奉器物中也有磨光黑陶钵,说明这种器物与佛教有渊源。钵是比丘六物中的食器。瓦钵有3种颜色,黑色为其中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唐代黑陶钵可能是僧尼的日用品。
此外,《两京新记》载:“通义坊:西南隅,兴圣尼寺。”考古人员判断此次发掘地点应在兴圣尼寺遗址的范围之内。(陕西日报记者 赵茁轶)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