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声音】外资企业在陕发展加速度 杨凌“双区”优势绘就农业开放新图景
2025-11-17 17:23:4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明玲责编:王菲

  “从落地到投产横跨疫情全周期,却实现预算内准时完工,杨凌的高效服务让我们成为麦肯全球体系的建设标杆。”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投资中国”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活动上,麦肯中国法律与对外事务负责人段潇源的发言,道出了外资企业对杨凌自贸片区服务效能的肯定。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全国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书写着农业领域制度型开放的新篇章。

【自贸声音】外资企业在陕发展加速度 杨凌“双区”优势绘就农业开放新图景_fororder_图片1

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

  2017年,杨凌自贸片区挂牌成立;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综保区”的双区驱动为杨凌创造了独特的聚合效应,杨凌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以来,已累计形成100多项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其中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构建起独具农业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杨凌经验”。

【自贸声音】外资企业在陕发展加速度 杨凌“双区”优势绘就农业开放新图景_fororder_图片2

杨凌示范区政务咨询服务台

  高效协同的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段潇源回忆,麦肯2020年决定落户杨凌后,示范区管委会立即组建项目专班,提供“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大到地块选址,小到审批备案,甚至7×24小时的物流通关保障,让我们随时能找到人、办成事。”这种服务效能并非个例,杨凌自贸片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审前辅导+审批提速”等激励审批服务,与周边区域实现“跨省通办”,成为陕西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截至2025年2月底,杨凌自贸片区新设经营主体24.08万家,新设企业13.58万家。

  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破解了农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1000个进口部件的3C免办申请,原本是影响工期的难题,杨凌自贸片区通过关企联动、关地联动机制等举措,及时帮助我们办理,让我们如期交付。”段潇源分享的案例,正是杨凌制度创新的缩影。作为全国首个农业特色综保区,杨凌在种质资源跨境流通、农产品保税加工等领域持续突破:首推种业跨境流通新模式,让先正达等国际种业巨头顺利引进玉米、大豆等种质资源;创新“境外药用原料先行入区加工、达标后入境”模式,破解中药材跨境流通瓶颈;在全国首推“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生物资产动态估值贷款”,为农业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更通过全省复制推广,为陕西农业对外开放探索了新路径。

【自贸声音】外资企业在陕发展加速度 杨凌“双区”优势绘就农业开放新图景_fororder_图片3

杨凌自贸片区

  对于未来,段潇源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依托杨凌自贸片区开放包容的平台优势,麦肯已不满足于“在中国为中国”的1.0模式,而是打造辐射亚太乃至全球的生产基地:“上合组织特色农业贸易平台、综保区保税加工政策,让杨凌生产的薯条有望销往世界各地。”这一愿景背后,是杨凌日益完善的开放生态:如今,杨凌综保区已形成“四园一中心三平台”格局,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为上合组织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400余名,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超过3000万亩。在双区叠加优势带动下,杨凌正成为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2024年,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值13.42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出口总值10亿元,同比增长36.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美国嘉吉、阿根廷凯茂等90余家外资企业在此扎根。

【自贸声音】外资企业在陕发展加速度 杨凌“双区”优势绘就农业开放新图景_fororder_图片4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温室

  如今的杨凌,一方面,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藏羊、含油量66%的油菜种质资源等顶尖成果,在全国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1.2亿亩;另一方面,在保税租赁、跨境农业全产业链等领域持续探索,推动农业制度型开放。段潇源表示:“我们希望结合自身经验,与杨凌共同探索农业发展新政策,为农业对外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杨凌自贸片区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与贸易便利化树立了新标杆,更为陕西全面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提供了核心支撑。这片承载着国家农业现代化使命的热土,正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外资企业逐梦中国、链接世界的优选之地,在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宏伟蓝图里描绘出独具特色的农业开放新画卷。(文 陈楠 图片来源 杨凌示范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