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些生活遭际 让他创作出独特的文艺作品

2017-02-17 10:56:2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老人给自己的书稿起名放歌阎良。

  特殊的人生阅历作品是对对家乡的热爱

  39年的教学生涯中,在文艺创作的路上,丁均地确实很忙,只是有些伤痛的记忆,他努力在文字中寻找慰藉。

  “大儿子夭折那年我是35岁。”68岁的丁均地没有控制住眼泪,哽咽中他说,那年夏天,一家人正在土坯房下吃饭,年久失修的房子加上连阴雨,墙面突然倒塌,把丁均地2岁的儿子埋在了下面,被砸伤的夫妻俩“疯”了一样从土里抛出孩子的时候,儿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丁均地抹着眼泪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历史,那个时候与其说他是在拼命地从事文艺创作,倒不如说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咀嚼伤痛。“那个时候看见井我都是绕开走,我怕一时想不开自己会跳进去。”

  39岁的时候,丁均地有了自己第二个孩子,他给儿子取名“耀华”,如今大学毕业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从事着和文字有关的工作。“雨过天晴太阳红;走出困境就有灿烂的明天。”丁均地一直这么鼓励和安慰自己。

  打开毛笔书写的唱词作品“家和万事兴”,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想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丁均地说他是流着眼泪完成这个作品的,“家和真得才能万事兴呀,我写这个作品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道理。”

  “我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一代人,家乡的变化耳濡目染亲身经历。”

  结束采访的时候,丁均地捧着厚厚的书稿,喜剧、小品、快板、秦腔、歌曲等等,一共上百部作品,对比新旧社会,丁均地感慨良多,他说这一生自己对毛主席最亲、对共产党最亲、对社会主义最亲,要用笔讴歌家乡的发展变化,歌颂幸福的生活,“我给自己的作品取名阎良放歌,希望以后能够结集出版!”

喜欢拉二胡。

  记者手记:

  我一直觉得人生阅历是文学创作者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即使这些阅历中有着敏感的伤痛话题。

  有些文学作品是不可复制的,就像丁均地的这些文艺演唱材料,尽管很多词汇直白得近乎“白话”,但这些裹挟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扑面而来,带给我们的却是最长久的感动与感触。(供稿 文/图 冯长涛 编辑 王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