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现并登记500处城址类遗址,规模从几十万平方米至百万平方米不等。其中,乔家寨遗址与寨子山遗址被合并为乔家寨石城,其分布面积仅次于石峁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重大价值。
  • 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每周一正常对外开放,改变了以往周一闭馆的惯例;秦汉馆每周二也将开门迎客,让观众拥有更多机会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的奥秘。
  • 展览以唐代长安文明为主题,再现大唐盛世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精选陕西出土的120件(套)唐代代表性文物,包括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三彩器、铜镜等,其中一级文物23件(套)。
  • 近日,“长安三万里”——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8家文博单位的120件(套)唐代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共23件(套)。
  • 科技创新赋能 助机器人产业聚链成群
    未来,碑林区将以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为牵引,重点构建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优化创新生态,开展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攻关,实施应用场景拓展,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 西安如何跑好风口产业“马拉松”?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的日益广泛,2025年被业界人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而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力,在这场未来产业的“马拉松”中奋力竞逐。
  • 唤醒沉睡土地 绘就振兴画卷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沉睡地”到“生金田”,钓北村的“三块地” 改革,如同神奇的画笔,勾勒出一幅产村融合的壮美画卷,在这片土地续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 【“县”声夺人】三秦大地 “三农”图景满目新
    陕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现代农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四连增”,产量突破了1350万吨新目标,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