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丝”拉长富民产业链
2025-08-08 10:45:38来源:群众新闻网编辑:王菲责编:王菲

“一根丝”拉长富民产业链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打造的万亩桑海(7月26日摄)。

  盛夏,正值夏茧丰收的时节。在石泉县,一筐筐洁白饱满的蚕茧运抵收购点,蚕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石泉县是我国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近年来,石泉县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蚕桑产业从传统种植养殖向技术集约、绿色可持续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产业焕发新生机。2024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9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 蚕桑产业助农增收

  7月26日早上,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蚕茧收购站里,蚕农将箩筐里的蚕茧倒进分拣台。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验收、抽检、过秤、定价、开票。

  “20多天前,我们给合作的蚕农发放了蚕种,对收获的蚕茧实行保底收购并加工生产。”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邱明莹说,公司还为蚕农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带动3600余户蚕农利用闲置的堂屋、厢房养蚕,获得稳定收入。

  蚕农吴先刚拿着刚结算的蚕茧收购票据,笑得合不拢嘴:“这一批次我养了5张蚕,收了400多斤茧,卖了8000多元,下一批次我打算多养几张。”

  在石泉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7月26日,在池河镇双营村共享蚕室,村民正采收着饱满的夏茧。

  双营村党支部书记谭安说,为破解传统家庭养蚕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村“两委”牵头流转10亩桑园,将闲置的双营小学6间教室改造成共享蚕室,并引入养蚕新设备,不仅保障了养蚕成功率、增加了批次、提升了质量,每张茧还能多收益500元。

  目前,该村共享蚕室已吸纳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从事桑叶采摘、蚕室管理等工作,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村民还能在周边桑园务工,形成“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养蚕卖茧得现金”的增收模式。

  ■ 科技为产业提效能

  8月4日,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智能化养蚕工厂的厂房里,机械臂灵活投喂桑叶,数字化大屏实时显示温度、湿度等数据。这座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每批次50张小蚕共育、中蚕饲养工作仅需8名技术工人,效率远超传统养殖模式。

  “智能化共育技术让蚕宝宝在恒温恒湿环境中生长,缩短了养殖周期,提升了蚕茧品质。”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宋世兵说。

“一根丝”拉长富民产业链

7月26日,在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蚕茧收购站,工作人员对蚕茧进行质检。

  近年来,石泉县持续运用科技手段,推广新型标准化、智慧化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探索“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殖”模式,将蚕分为小蚕、中蚕、大蚕3个阶段精准喂养,并细分生产环节,延长小蚕共育时间,使全年养蚕批次从3批次提高到6批次至7批次,带动8000余户蚕农轻松养蚕。

  池河镇五爱村养蚕大户刘为定说:“我从共育点领回的大蚕养10多天就能结茧,新安装的升降式蚕台让蚕室空间利用率大幅提高。我一年能收入8万多元。”

  科技赋能带动蚕桑产业链不断延伸。缫丝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将蚕茧加工成高端生丝远销欧洲;桑叶茯茶、桑葚酒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超亿元;蚕丝被、桑叶代餐粉等获国家专利,桑枝菌菇打入一线城市超市……目前,石泉县已培育小蚕共育示范点24个、现代化养蚕工厂20个,引进和培育蚕桑关联企业22家,构建起覆盖育种、养殖、缫丝加工、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

  “从一粒茧到一根丝,再到各种各样的加工品,随着附加值大幅提升,蚕桑产业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姚程杰说。

  ■ 万亩桑园铺就生态路

  7月26日,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研学基地里,20多名来自西苑社区的孩子跟着志愿者体验用蚕丝拼贴画,参与采桑喂蚕、制作蚕丝扇等活动。不远处,万亩桑园绿意盎然,民宿、农家乐间游客穿梭。

  “我们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推进蚕桑农文旅融合发展。”池河镇宣传委员刘垚说,借力“中国·金蚕小镇”建设机遇,明星村流转2300亩土地打造万亩桑海,盘活闲置农房改建接待设施,配套“天空之镜”等游乐项目,建成桑海景区;开发精品民宿、篝火夜市等业态,打造桑品种博览园、桑果采摘园等项目,构建“蚕桑+文旅”双产业模式,形成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

  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传统农业村成了旅游示范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截至目前,明星村共吸引带动20多户外出群众返乡创办农家乐、精品民宿及手工作坊,1600余人融入产业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下一步,石泉县将继续以‘鎏金铜蚕’为独特符号,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多元化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石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夏玉刚说。(文/图 群众新闻记者 齐珂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