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咱村新返乡的大学生都拉到群里来。”
今年以来,延安市黄陵县各村的微信群里又迎来一批“年轻血液”的加入,让乡村发展的脉搏愈发强劲。
年轻人的就业成才,是家事也是国事。今年,黄陵县出台《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及创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推出13项28条支持政策,以人才振兴为抓手,缓解本土学子就业压力、减轻群众负担,掀起大学生返乡热潮。
曾经远走他乡的“种子”,如今回归故土,用青春浇灌家乡的振兴之花。
黄陵特色产业发展蓬勃
归乡:乡愁感召化动力
“接到村书记电话的时候,我倍感亲切。”张成是黄陵县桥山街道道南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从事短视频、直播带货等互联网工作。
“新建高标准‘五新’果园、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面积达到3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8000元……通过直播或电商平台销售黄陵农产品、文旅产品的,按照单品销售额的5%给予奖补……”看到这些实打实的激励政策,张成眼前一亮。
“我从小就爱吃咱黄陵的苹果,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苹果产业基地,用标准化、机械化、科学化托举的梦想果园。”苹果是张成的乡愁,有了这些激励政策的支持,
张成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
返乡大学生的“新农人”大棚栽种项目
和张成一样返乡的还有店头镇鲁寺村葛小利。
今年,她也成了“三年行动”相关政策的受益者,“这让我更有底气和信心继续在村里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葛小利对在家乡的工作信心满满。
早些年,葛小利辞掉了工作选择回乡,成为一名90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刚回来的时候,朋友和同学都说没前途,不如在大城市发展好,我自己心里也很纠结。”回忆当初,葛小利坦然道。
“在现行村干部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历给予1000-3000元学历补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后,葛小利愈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县上对我们这些返乡回来的非常重视,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总是关怀备至,不仅方便我们照顾家里,也实现了回报家乡的夙愿。”
乡愁,不再是遥远的山水,不再是远方的思念,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乡愁归来,撸起袖子,正在为黄陵的乡村振兴擘画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初识:贴心服务助成长
大学生带来新气象,也面临与乡村传统观念的“磨合”。双龙镇杜洛尾村两名返乡大学生一开始因对村情了解不深,在村务处理和项目实施中出现了沟通不畅、对接不力等“卡壳”情况。
“我们安排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为他们提供‘一对一’帮带指导,协助填报《就业创业审批表》,处理申报中遇到的问题,带领他们入户走访,了解村情实际,这些年轻人头脑清晰,有干劲,只要有人带,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对于如何让这些返乡大学生更好地创业发展,双龙镇杜洛尾村党支部书记姚安安已经有了经验。
双龙镇召开大学生返乡就业及创业创新见面会
另一方面,杜洛尾村还会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让返乡大学生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观点,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没想到一切进行得这么顺利,除了热情还有包容与理解,经常让我心存感激,我一定会用自己的所学,身体力行,让家乡越来越美好。”今年25岁返乡归来的赵冰充满干劲。
从政策流程指导到村情民情熟悉,从思想观念沟通到实际问题解决,黄陵县用细致服务为返乡青年铺路,帮他们安稳跨过“水土不服”这道坎。
成业:创新实践激潜能
“新农人”的崛起,为黄陵的乡村振兴事业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直播的“新农人”已成为黄陵乡村振兴主力军。
现代化“五新”果园基地
“一开始会有很多邻里长辈不理解不信任,认为我们是‘乱造钱’‘瞎折腾’。”起初,张成在推广滴灌、无人机等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曾遭受质疑,“县里的农业部门带着我们为村民们宣传讲解,一遍遍讲思路、说技术,最终赢得了乡亲们支持。”
如今,张成的现代化“五新”果园基地已达313亩,配备了智能水肥系统、专业机械和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他还打造了独特的窑洞特色农家乐、非遗文化传习基地,让生态种植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作为当代青年,热爱家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用实际行动推动‘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三农愿景早日实现。”谈及未来,张成热血沸腾。
张成线上直播销售家乡农产品苹果、翡翠梨
在黄陵像张成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寇泽祥回村创办绿益牧种养殖家庭农场;孙娜建成面积30余亩的田园综合体;孙健投资500余万元,注册成立陕西穗科智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实施中药材加工、养生保健茶研发项目……
“这些大学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隆坊镇党委副书记王永强说。
截至目前,黄陵县已吸纳39名大学生返乡就业,其中18人进入村“两委”,9人任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12人入职涉农龙头企业。
“他们把城市经验与乡村资源结合,搞电商、做文旅、推广智慧农业,让乡亲们明白农产品也是有品牌、有故事的商品。”阿党镇丁村党支部书记高生玉的话,道出了返乡大学生带来的新变化。
发展:长效机制筑根基
“吸引大学生返乡不易,留住并成就他们更难。”黄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清喜说,“我们着力构建政策牵引、平台赋能、暖心服务等五大长效机制,确保人才‘回得来、待得下、干得好、有奔头’。”
黄陵县通过强化政策牵引,从就业、创业、创新三方面出台“真金白银”的鼓励激励政策,筑牢“留得住”的保障基石;突出平台赋能,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方向,为返乡人才提供“能发展”的广阔空间;构建培育体系,为返乡人才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资深村干部等进行指导,鼓励他们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激活返乡人才内生动力;优化暖心服务,在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保姆式”帮助支持,提升归属感幸福感;完善动态反馈迭代机制,定期对各项引才、留才、用才政策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和升级,确保政策始终精准有效、充满活力。
包村领导宣讲大学生返乡政策
“我们县委县政府出台此次政策的重点在于以‘资金池+服务池’双核驱动,要用‘资金池’的刚性大大降低投资创业风险,用‘服务池’的柔性提供全流程保障,两者协同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可持续模式,以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掀起大学生踊跃返乡发展热潮,真正形成了返乡人才‘引育留’的良性循环。”谈及政策重心,李清喜补充说。
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黄陵县将吸引100名以上大学生返乡,努力培育农业技术人员、扶持创业主体、建设科技基地,让更多青春力量在乡土绽放。
乡愁不远,故土情深。越来越多黄陵青年带着赤诚回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文/龙欣妍 图/黄陵县委组织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