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古丝路起点上的新征程

2018-01-08 11:18:14|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公元前138年,张骞在汉长安城内未央宫前殿,从汉武帝手中接过专使符节,踏上漫漫西行路。从此,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锚定古长安。

  东长安,西罗马。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王朝的都城,也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如今位于陕西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8月,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组曾走访此地,同年,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始点,这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谈到保护工作,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地方辉煌了800年,沉寂了1000多年,我们的前辈用几十年的时间才研究了个大概,要是最终毁在了我们手里,那将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特区形式保护大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总体保护范围75.02平方公里,核心区36平方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的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皇宫,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修建。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风雨,得益于后世没有一个朝代在城址上进行叠压建设,这里仍完整地保留了当时的建筑格局,而这一格局对于古代东方的城市营造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这座城,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传承至今的“汉文化”“汉人”“汉族”等中华标志文化,漫步其间,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

  汉长安城遗址区位于西安北部城市中心区,面积庞大,大遗址保护和当地区域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面对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2012年8月,“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首个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正式启动。

  未央宫遗址区域曾有9个村落,1.5万常住人口。群众生活与遗址保护互相影响,所以,遗址保护第一步就是要把区内群众搬迁出去。群众难离故土,特区为村民拍照,为村子录像,刻成光碟送予村民,将被拆迁9个村的村史编成《汉宫九村寨》,给村庄留下历史的记忆。同时,特区通过建设安置楼、培训群众就业等帮助他们开始新生活。在遗址区文物保护方面,特区采取原状保护、地面砾石标识展示等方式,恢复了未央宫区域内“两横一纵”的汉代道路格局。

  随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成立,有专家表示,汉长安城处于西安市区之内,其整体保护的形式在中国文物保护领域是首例,它正切实改变着众多文物保护区的现行考核体制,这在城市化浪潮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

  对“特区”来说,也希望能够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为主要目的,通过深层次利用,形成一个集文化观光旅游区、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区、民风民俗建筑特色区为一体的有历史特色的新区域,计划到2020年12月前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其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

  凸显汉韵古风创新展示方式

  大遗址规模大、文化现象的代表性大,综合体现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也由于地表裸露,常年受风雨影响,被群众生产生活损坏,其保护之难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说,每一个大遗址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独特的,没有一个特别成功的典范能供大家复制。

  在如今的汉长安城遗址里,未央宫原来的宫院道路被铁网块盖着;当年的宫殿院落被石砖围成长方形空间;种植的植物都是经过考证在汉代常见的物种,为的就是保证遗址的原汁原味。为了避让遗址区,西安市原本方方正正的二环路也在西北角处拐了一个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队长刘振东表示,未央宫保护了遗址,并且有一定的沧桑感,但是可看的东西比较少,或者说是我们展示的手段太少,让游客看不懂、觉得没意思。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在谈到汉长安城遗址时也认为应该在保护展示方式上创新,更多地引入高科技,来解决最小干预和文化展示的问题,比如使用二维码、3D去做。看上去是一无所有,但当把二维码一扫,手机、电脑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立体的历史画面;晚上,在未央宫前殿用激光等不影响遗址的方式,来复制当年的盛况,把里面的文化做好,让它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聚集区。

  如今,除了正在日益焕发出活力的未央宫外,整个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通过对道路系统、遗址本体、城郭等重点项目的保护展示,不久的将来游客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汉长安城遗址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汉长安城遗址之美,是历史之美、民族之美,在这片土地上,可以处处感受到汉文化的胸怀博大。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绵延7000多公里将沿途各国紧密相连;今天,随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这条友谊之路、交流之路也必将再次架起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最具象征性的合作桥梁。(李志强、马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